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长三角自贸区联盟:合力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

唐玮婕    2021-05-12 11:12:16    文汇报

跨越705.34平方公里,囊括11个城市,承载长三角区域核心经济功能——以全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实现长三角三省一市全覆盖为契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昨天携手宣布,发起设立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加速推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的特色优势,共同打造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形成共同推进国家战略的合力。

总体上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相连相依、市场主体丰富活跃、制度创新需求和场景应用多。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联盟的设立,四地自贸试验区深化联动发展,有望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倍增效应和溢出效益。

加强优势互补,长板共享

此次成立的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将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立足现有功能性平台,持续增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能级,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平台合作建设,加快推动 “双自联动”平台扩大服务半径,深化知识产权功能性平台支撑引领作用,优化完善“一带一路”多层次跨境服务平台体系,推动联盟资源共建共享,做强做优联盟服务功能,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化服务。

“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综合改革处(自贸区建设推进处)处长赵宇刚告诉记者,“通过联盟的成立,立足区域特色,聚焦国家所需、发展所系、市场所盼的共性需求,在结合各自贸试验区的实际条件推动差异化改革创新的同时,加强优势互补,长板共享。”

例如,在贸易便利化服务功能方面,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将探索全流程通关的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促进跨区域海关监管互认,推进跨区域申报,共同打造高效智能的口岸监管环境,提升长三角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共同推动更协同的改革创新

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张箭表示,安徽自贸试验区将紧扣“一体化” “高质量”两个关键,与沪苏浙一道,围绕制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共同“为国家试制度”。

“联盟的成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协同的改革创新。”在浙江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盛秋平看来,试验田的空间更大了,势必要加强协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落实国家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各项任务,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浙江和上海两地自贸试验区正在发挥各自制度创新优势,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强期现联动、项目对接,将长三角期现一体化国际油气交易市场建设持续推向深入,将长三角地区打造为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全球话语权。

据盛秋平透露,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有望探索建立,为国内国际投资者提供大宗商品领域仓单的注册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建立起大宗商品确权领域的长三角标准。

未来,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将发挥制度创新案例发布功能,及时总结梳理各领域制度创新性强、市场主体反响好、系统集成特点突出的实践范例,定期整合发布制度创新案例,展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创新成果,推广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持续放大改革效应。

在科技和产业创新领域集中发力

记者注意到,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在跨境研发便利化服务功能、科技协同创新服务功能、知识产权服务功能上都重点布局,而这些与集中发力科技创新密切相关。

例如,联盟将争取海关支持,依托“海关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框架,推动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保税仓库规模化运作,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企业跨境研发活动提供集约化监管和一站式服务;依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推进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药品医疗器械成果转化、产业聚集和创新发展。推动张江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江实验室科研攻关,发挥G60科创大走廊的作用,构建资源共享和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江苏省自贸办副主任崔健表示:“在加强与长三角自贸区联动发展方面,我们将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些长三角自贸区共性优势产业,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共用、创新要素资源互通共享、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当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张箭也透露,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可以在“科技协同创新、重点产业协同发展、贸易通关一体化、港口协作、金融开放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领域,共同提出探索方案;安徽自贸试验区可以立足“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产业创新”这两大特色,助推打造世界级“量子中心”、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安徽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株洲经开区以融城先发为引领
下一篇:推进“断卡行动” 工信部加大力度整治电信网络诈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