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中科科仪揭秘“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历程

马爱平    2021-04-27 16:19:33    科技日报

51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探索太空的帷幕。

当年为“东方红一号”卫星本体加工、总装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现中科科仪)负责人揭秘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历程。

“东方红一号”从构想变成现实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部署、统一领导,果断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卫星的战略决策,全国上下一盘棋,迅速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东方红一号”卫星从构想变成现实,创造了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奇迹。

195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在北京正式成立,自建立之初就致力于中国科学仪器事业的发展。基于中科院宝贵的科研设备和人才投入,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可以生产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仪,许多相当先进的科学仪器都能够自己生产出来,武装各研究所,供应国内其他一些单位。

与此同时,中央专门委员会决定,卫星研制任务由中国科学院承担。科学院把卫星研制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原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国务委员张劲夫回忆道,“研究工作中需要搞许多非标准设备。比如,地面模拟真空实验设备,要有关部门帮助做出来,我们在地面上才能试验,而且在真空条件下试验。我们科学院在北京建立了科学仪器厂,作为人造卫星的总装厂,而当时我们科学院的外汇有限,我们花外汇购买的好设备都放在科仪厂。他们能做好多东西。”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人造卫星研制的地面设施一个接一个建立起来,重大难题一个接一个被攻克解决,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不断有进展和突破。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号令,“长征1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晚上10点,国防科委指挥报告:卫星、火箭分离正常,卫星入轨了!这标志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本体的加工、总装任务顺利完成。

逐步走上发展新征程

1969年,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中,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进行了军民划线工作,科学院卫星研制工作和机构划归给了新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在中科院的领导下,逐步走上了电子光学、离子光学、真空物理技术工程领域发展新征程:

1965年,研制成功DX-2透射式电子显微镜;1971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商用氦质谱检漏仪;197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DX-3扫描电子显微镜;1977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涡轮分子泵;1978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扫描式离子探针。

2013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磁悬浮分子泵,并通过科技部验收,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此后,中科科仪不断加大对磁悬浮分子泵的研发投入,在半导体核心工艺与材料制备等应用中开展探索,实现规模产业化,助力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

2014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将场发射扫描电镜推向市场。最新的KYKY-EM8100系列场发射扫描电镜,分辨率达到1nm,国内领先,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中科科仪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代代科仪人始终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不畏难、不气馁,以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气魄,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助力我国科学仪器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

“时光回眸,我们作为‘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参与者和见证人,在艰难时刻勇担历史使命,助力科技强国。在缅怀和致敬英雄的当下,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面对发展新形势,我们将继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以一流电子光学和真空技术,打造尖端科学仪器设备及高端装备制造国家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上述负责人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世卫组织等机构宣布《2030年免疫议程》以促进疫苗接种
下一篇:不让数据在超级平台“裸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