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芬兰人的基因中留下了重要印记。
赫尔辛基大学的Matti Pirinen和同事分析了大约18500位芬兰人的基因组,以研究1923年到1987年间,该国12个地理区域的10个人群的基因组成是如何变化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
Pirinen说:“我们可以准确观察到上个世纪芬兰人的基因结构是如何变化的。”
研究小组发现,城市化已经导致芬兰人的基因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最大的影响发生在1940年,当时芬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苏联签订和平条约,人们被迫开始从卡累利阿迁移到芬兰其他地方,这增加了每个地区可追溯其祖先的个体数量。
研究人员选择了2741个人的基因组,这些个体的父母都出生在这12个地区,而他们是这项研究涉及的10个人群的基础。
但瑞典隆德大学的Eran Elhaik说,这样定义可能会扭曲结果。
“把住得很近的人确定为最同质的人,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人是如何变得如此同质的。”Elhaik说,“又是什么让他们比其他芬兰人更能代表芬兰人的祖先?”
对此,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人口样本可能不包括所有相关的遗传起源,比如少数民族群体,因为这些群体中很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被包括在研究中。而且,个人数据是匿名的,这意味着不可能知道对方的确切身份,该研究不应该被用于从社会、法律或文化意义上定义谁是芬兰人。
Elhaik说,少数民族群体的不确定性限制了这项研究能够告诉我们的关于芬兰人口的总体情况。“只关注10%人口的这一小组数据,就形成了芬兰人基因同质的结论。那些没有被模型很好代表的人呢?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任何社会中,混合个体所代表的比例都在不断增长。”(鲁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