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探伤、系统陆上运行……最近,“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正和研究团队对凯旋后的潜水器“奋斗者号”进行体检。令叶聪自豪的是,经过八次万米级别的深潜试验、作业,该潜水器仍状态良好。
“2021年,除了马里亚纳海沟,‘奋斗者号’还将前往其他海沟开展科学考察,它将推动人类持续向深海挺进。”2月2日,叶聪向科技日报记者描绘的这番未来,光明而美好。
“奋斗者号”挺进深蓝的背后,是江苏提升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集聚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推进体制机制变革的科技创新组合拳。
近日,在江苏省2021年科技工作会议中,一串数字见证了五年来创新驱动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研发投入强度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跨上新的万亿元台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大关……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五年来,我们努力获取‘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同时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下大力气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汇聚起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力量。”
一批大国重器扛起原始创新担当
“高频段数据传输速率高,但是覆盖半径、信号穿透性不好。我们最近正在研究如何提高5G信号的穿透性,增强信号的覆盖能力,把高频段变成好用的频段。”对于紫金山实验室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来说,把人民对5G的美好期待变成稳定可靠的通信服务,是他的心愿。
紫金山实验室在探索如何让通信传输更高、更快、更强时,“奋斗者号”则完成了向全球海洋最深处的挑战。
“在‘奋斗者号’自主创新的研发中,我们做到了极致设计和极限制造。”叶聪举例,这包括水动力设计、耐压结构设计和人机设计等。例如实现了潜水器的高速潜浮,完成了钛合金载人舱的强度、稳定性、极限承载能力、疲劳、蠕变和变形协调等设计。最终,研发团队设计完成目前世界上内径最大的载人舱球壳。
面向新一轮国家重大创新布局,“十三五”期间,江苏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大国重器”和产业战略产品,它们有速度、有深度、有温度:“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四次占据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自主研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入选“大国重器”,高端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首个国产抗癌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高新技术企业倍增 体制创新扩大科研自主权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在江苏出台的“科技改革30条”中,近8成政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突破性,5成左右为全国首创。
例如,围绕扩大科研自主权,赋予高校院所用人自主权;围绕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布局重大科学前沿或重大产业前瞻问题,由领衔科学家自主设置研究课题、自主选聘科研团队、自主安排经费使用;围绕“创新激励”,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免责机制等。
“作为江苏省落实‘科技改革30条’的试点高校,学校推出了60余项改革政策,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内驱力。”南工大校长乔旭表示,学校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车间里、装置上、产品中,以贡献论英雄。
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正在令江苏的创新生态迸发活力。“达攸同”,一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药物,是信达生物承担的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这家国内唯一的创办9年即有4个单抗产品上市的药企,于今年1月将“达攸同”在印度尼西亚的独家许可授予当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我们的使命是开发出患者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能够将科技进步带来的健康成果惠及患者。”信达生物制药首席财务官奚浩说。
王秦介绍,“十三五”期间,江苏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实现倍增,去年一年就新增超过了8000家、居全国第一。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23.4%的数量,完成了38%的规上工业产值、49.6%的规上工业利润,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