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警官,我要出去一段时间,把家里钥匙留给你们。有什么事儿,还麻烦照应下。”8月27日,西安市莲湖区民航社区警务室里,夏砚文老人拉着社区民警郝世玲的手,亲切地说。
在她们身后,是一个印有“钥匙箱”字样的铁箱子。6年来,很多居民把钥匙放在这里,时间或长或短,让民警和志愿者帮忙出租房屋、检查水电,甚至照看老人、接送孩子。简单的“看钥匙”,包含着群众对社区工作的信任和肯定。面对琐碎繁杂的工作,怎样用心用情把一件件“关键小事”办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民航社区给出了答案——“咱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
打开钥匙箱,一排排钥匙整齐摆放,分为常住户、空巢老人、房屋中介服务、流动人口、商店网点几部分,存取方便又省时。
“这个钥匙箱是2015年设立的。早些年,外来人员和车辆可以随意出入社区。为加强管理,我们探索成立了流动人口无偿服务登记站,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慢慢地,开始有住户把钥匙交给我们,让帮忙做带租客看房等事情。事情虽小,咱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郝世玲说。
一把小小的钥匙,把大家的距离拉近了。
九旬老人唐淑英,一个人在民航社区住。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社区经常组织志愿者上门服务,帮助检查水电等。熟络以后,唐淑英放了把备用钥匙在警务室,让民警帮忙看管,以备不时之需。住在北京的梁楠,民航社区的房子一直空着,就把钥匙留在了警务室。几年来,社区安排人员定期上门检查,及时解决了水管爆裂、漏水等问题。
如今,不论是常年在外的住户、独居老人,还是流动人口、商户小贩,都愿意把自家备用钥匙放在警务室里,心里也很踏实。
这份信任,是社区多年的努力和摸索换来的。近年来,民航社区不断发挥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层的作用,充分调动知名人士、安保人员、社区群众等“十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上门送温暖、矛盾纠纷调解、安全知识科普等活动,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咱是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
每天无论多忙,租住在民航社区的李秀英都要打开“流动党员微信群”看一看。
“群里每天都推送新的政策、理论。每个月,社区还会开展一次流动党员学习交流活动。我退休后从家乡来到西安,仍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真是太好了!”李秀英说。
像李秀英一样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随着老人退休、人口流动等,民航社区流动党员日益增多。人员分散、联系不紧,成了制约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因素。为了不让一人掉队,民航社区建成了流动人口党员服务队,并倡导有能力的流动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王文祥老人是一名退休民警。近几年,加入社区流动人口党员服务队后,他结合自身特长,主动承担起社区幼儿园上、下学高峰期的治安维护工作。“社区安全人人有责,咱是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他说。
让流动党员找到组织、参与活动,再为其提供合适平台,定期开展集体学习、社会公益和文艺宣传“三项活动”,民航社区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为社区流动党员、退休人员、志愿者等搭建平台,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事,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社区改造、治安维护等工作,让群众满意又踏实。”民航社区党支部书记孔兰英说。
“住在这里,方便又安全!”
不用门禁卡,也不需要指纹和密码,只要走到单元门前,厚重的大铁门便会“应声”而开。
提起社区里的智慧门禁,家住民航社区的朱德成老人欣喜不已:“我们这儿属于开放型小区,经常会有陌生人进出,存在一定隐患。自从智慧社区系统平台建成后,住在这里,方便又安全!”
俯瞰民航社区,老旧、分散是第一印象。从麦地到城中村,再到社区,经过数十年发展,民航社区现有常住和流动人口1.8万人,分散在9个院落。这样一个老旧小区,管理起来并不容易。
“这几年,许多年轻人从社区搬了出去,老年人和流动人口成了主力军。”孔兰英表示,为了给群众提供便利,让他们过得安全又舒心,社区工作人员不停探索。
如何用智能的“温情”,守护独居老人?民航社区启用了智慧门禁,住户只需在系统录入照片、房间号等信息,就能轻松“刷脸”进出单元楼。如果有孤寡老人接连几天没有出入记录,物业人员就会登门查看,确保老人的安全。
怎样监测流动人口,保证辖区群众平安?对此,民航社区启用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智能消防等技术,完成了停车场车牌管理系统、空房用电预警等12个预警模型,一旦发现异常人员和问题,系统就能及时预警,社区及时化解风险,回应群众诉求。
老旧的外表下,藏着一个智能的内核。在民航社区,这种新与旧的碰撞背后,是一次次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探索和超越。
如今,在大数据时代,民航社区将科技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硬件、升级软件,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木兰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