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凝心聚力奔小康

——四川省南江县文化惠民扶贫工作纪实

孟勇 张兵    2021-04-02 11:23:17   

一场场免费放映的农村公益电影,让贫困群众乐享丰富的“文化大餐”;一个个遍布农村的农家书屋,让贫困群众闻着书香把贫脱;一台台精彩别致的文化下乡演出,让贫困群众扬起治穷致富的风帆……这一个个文化惠民举措,让南江县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福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一文化专项扶贫行动给贫困群众带来“自信、自强、自觉”脱贫致富的新变化。

文化扶贫促“智志”双扶,“智志”双扶促群众脱贫致富。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南江县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和作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文化“软实力”变成脱贫攻坚的“硬支撑”,让文化成为精准扶贫的催化剂和加速器,让更多贫困群众精神上真正“富”起来,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强大的助推作用。

建强文化阵地,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在南江县赤溪镇蒲坪村图书室看到,书柜里,各类社科、美食、健康、种植养殖等书籍分类、整齐、有序摆放,村民张利蓉是这里的“常客”,农忙之余总要到书屋里来看种养殖方面的书籍。“过去没事的时候,便三五成群的玩棋牌或者瞎聊。如今村上有了这么方便的资源,既能学文化,又能学技术,再也不用每天提心吊胆担心养殖风险了,让我的农闲再也不闲了。”

“自从村上文化设施建成后,每天都有许多群众到这里看书、锻炼、休闲娱乐。”该村支部书记郭磊说,大家已经把这里当成学习生活的必来之地,对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思想素质,极大的改善村风、民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阵地建设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该县按照“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全方位运用”原则,坚持项目驱动,实施文化扶贫阵地建设工程,培育文化扶贫新载体。始终坚持贫困群众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

据了解,2016年至2020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500万元,全域推进、持续深化、成效显著。如今,全县309个行政村,均建成了标准化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宣传阅报栏、村村响应急广播,2.4万户家庭实现广电户户通。建成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个、地面数字电视基站39座,覆盖1.2万无线电视用户。正因如此,让该县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关于文化扶贫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使基层文化阵地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十三五期间,南江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这个主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创新机制,大做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章,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据悉,全县整合资源,投入专项资金,累计建成县文化馆分馆14个、图书馆分馆18个,建成32个乡镇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功打造朱公唢呐之乡、元潭龙狮之乡、赤溪西厢文学小镇、杨坝民歌之乡等8个特色文化乡镇。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228 个。赤溪镇西厢村、下两镇江口村等8个村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命名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

文化的跨越发展离不开变革和创新。县文广旅局局长辛勤介绍,将逐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均等化,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分类实施,逐步建成县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核心景区为分馆,村(社区)为服务点的三级联动的服务体系。同时,让公共服务数字化,加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智慧阅读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让公共文化服务由“端菜”变为“点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实施文化引领,为脱贫攻坚汇聚精神力量

2018年国庆节,大型精准扶贫题材话剧《滴灌》在南江县影剧院成功首演。南江县文广旅局总规划师胡天寿说:“话剧《滴灌》以杨坝镇尖山村因缺水引发村民矛盾为切入,通过驻村工作队的扶贫帮扶,老百姓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出‘人心齐,泰山移’的思想内涵,让贫困群众深受教育,让我们扶贫干部获益匪浅。”

日前,由南江县委宣传部、南江县文联承办的“四川新风景”为主题的摄影采风活动走进正直镇“七彩长滩”、红鱼洞水库、米仓山隧道等地,一张张记录着南江县历经沧桑巨变的照片,呈现在群众眼前,引起了大家一致好评和共鸣。

“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以生动笔触抒写人民,以优美旋律歌唱群众,使作品始终保持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确保作品的泥土味更重、百姓情更浓、生命力更久。”南江县文联主席谢尚尧说道。

南江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创新文化创作生产激励机制,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围绕南江脱贫历程、讲好脱贫故事,打造“文艺南江”。大型扶贫话剧《滴灌》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脱贫奔康题材长篇小说《春山》顺利出版发行并列为海峡原创长篇精品。扶贫剧《新来的书记》、情景剧《到底谁最美》、大型舞蹈《巴渝舞》等作品,在各级展演中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引起强烈反响。扶贫谐剧《帮到底》、小品《帽子》等作品到北京参加“新时代曲艺星火扶贫工程巡礼展演”活动。

如果说打造文化精品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最有效手段的话,那南江县无疑是合格的。该县以乡镇文化阵地为支撑,依托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为活动阵地,广泛开展“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农民春晚、农民运动会”等基层群众文化惠民活动累计3000余场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常态开展“文化进万家”“民间曲艺进乡村入社区”“广场舞大赛”“非遗进校园”等群众文化活动1500余场次,为广大群众送上精神食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让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现今,行走在南江县城市的大街小巷和乡村的农家院落,细心的人会发现,时时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点点滴滴的地方文化,百姓正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共建文化、创造文化。

促进文旅融合  以旅游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客人提前打电话预定,中午要在我们这里用餐。”如今,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里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在外打工多年的岳俊平和妻子选择回乡创业,在家办起了农家乐,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去年农家乐纯收入10多万元,今年从正月初三到初十,基本上每天都是20桌,已经有4万多元的收入了。

“只要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加上天气好的话,村上的停车场几乎停满了车,到处是游客。”在村民张秀珍眼里,西厢村的旅游真有“一步跨千年”的感觉。她说,以前最主要的收入就是靠外出务工,现在在游乐场当售票员,每月工资2500元左右,既照顾了家庭,也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如何让游客来到西厢村有吃的、有玩的、有住的,还要避免“千村一面”的窘境,西厢村使尽浑身解数,深挖历史故事,打响“西厢国际文学小镇”品牌,同时开发七彩网红桥、梦幻小木屋、稻田抓鱼、龙腾峡漂流等多元经营主体,西厢旅游蓄势待发。从“泥巴地”变“水云间”,小村庄实现了由深度贫困到生态宜居的华丽转身;从“红砖黑瓦”到“流萤小筑”,大山深处有烟火人家也有诗情画意。南江县西厢村唱响文化兴村“西厢记”,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并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省市“文化扶贫示范村”等美誉。

“我们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搭台、群众办节、农民增收’的运行机制,深入实施跨界融合,催生了西厢记忆传统村落、七彩长滩花卉苗木观光园、光雾山世界地质公园研学旅基地、云顶茶乡茶旅融合体验园等一批新兴业态。”南江县副县长杜晓莉介绍,通过精准实施“文化+扶贫”“旅游+扶贫”路径,因村因户因人施策,逐步建立起当地政府、村两委、贫困户和帮扶干部四位一体的脱贫机制,立足全县文化旅游资源,群策群力,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特色路。

今天,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南江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自2016年以来,全县共接待游客430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4.75亿元。2020年9月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2021年1月成功创建光雾山国家AAAAA级景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国、省”级金字招牌双丰收,有力的推进了成熟旅游景区的打造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文旅为主导,二三产“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新格局,让南江文旅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南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苟丹介绍,南江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文旅强县、和美善治、同步振兴”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做强文旅产业,以“全域、全景、全民、全时”文旅大格局为导向,将“古道画廊、山水南江”推向世界。将积极探索“文旅+”的发展模式,强化文旅资源普查成果转化利用,擦亮“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五张金字招牌,将加大成渝双城经济圈休闲度假后花园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先行区建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千亩雷竹“扎根” 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 杜仲栽植时节紧 党员干部来帮忙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