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如何让老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付冰冰    2021-12-24 22:41:49    人民周刊网

当前,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同时,家庭结构也在日益变小,家庭养老正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为了帮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在城市中心机构养老的模式越来越契合中国家庭的养老需求。

围绕这一养老发展新趋势,多位专家23日在中新社国是论坛主办的“城心养老:养老新趋势”专题论坛上进行探讨。

在当天的论坛上,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三方联合编制的《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正式发布。

蓝皮书从养老服务基本问题、养老服务需求研究、养老服务供给研究和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梳理,旨在为养老服务政策制定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共识,探讨最能满足中国居民养老需求的理想模式。

报告则对我国30-85岁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大数据画像。报告聚焦城市居民家庭结构与健康状况、养老认知及养老规划、养老需求及养老机构选择、养老保险认知及消费动因、“保险+养老”趋势等方面,展开历时7个月的调查,覆盖全国19个省份80万城市居民。结果显示,随着中高收入老年人比例剧增,未来养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未来人均养老消费预期超百万元。在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需求比例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城心养老模式受到市场欢迎。

 

王晓晖:

相关行业还缺乏完善的养老运营标准化体系,短板亟待补齐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在论坛上代表主办方致辞。她表示,本次论坛的主题,基于人口老龄化这一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对照国际标准已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

王晓晖指出,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它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

王晓晖认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施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

王晓晖表示,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逐渐清晰,养老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形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有序推进。但客观来说,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相关行业还缺乏完善的养老运营标准化体系,这些短板亟待补齐。

王晓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论坛,以及同期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和《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出谋划策,探讨最能满足中国人养老需求的理想模式,传播健康养老观念。

 

郑秉文:

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有望超6000亿元,拉动600万人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如果以当前美国养老服务市场的规模来推算中国市场,这应该是一个6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拉动就业600万人。养老服务不仅仅是民生,不仅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上月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郑秉文在当日的论坛上指出,居家社区养老就是指社区要为居家服务,包括社区登门服务,满足高龄老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等群体的一些生活需求,这也是融合养老一个重要的表述。

郑秉文认为,这种提法也是对业界、媒体等关注问题的一个“纠偏”。过去几年,业界和媒体更多关注的还是机构养老。但对包括中低收入阶层在内的绝大多数老人来说,养老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因此要回归本源。而居家养老面临的诸多困难,靠什么解决?就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能够提供登门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项目。但这目前这在中国还是个弱项。郑秉文解释说,长期照护服务是劳动密集型的、轻资产的行业,企业进入的意愿不足。他认为,未来政府应该发挥作用,积极培育这一市场,营造让国企、险企等积极参与的市场氛围。

对比美国的养老服务市场,他指出,其实这个领域市场潜力巨大。美国家庭照护行业中,员工年收入最多的是老年照护。据其透露,2021年,营收约能达到1100亿美元,就业人口192万。到2027年美国这一行业营收预计能达到1470亿美元,企业数量将从43万增加到58万,就业人口将从192万提升到255万。

如果按此推算中国的市场,养老服务市场规模约为6000亿人民币,带动600万人就业。

郑秉文在会后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郊区养老机构大多属于高端养老机构,费用较高,并不符合中低收入人群。这部分人的养老需求如何更好满足?城心养老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将社区、养老院、医院等优质服务资源相匹配,贴近生活圈的融合式养老,也就是城心养老,实现闹中取静、临近子女和医疗。从而解决传统养老社区存在的子女探望难、快速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难的问题。这也非常契合今年11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符合其中提到的,“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党俊武:

老龄经济是长经济、慢经济,赚一把就走的模式不可行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党俊武指出,应当从打造未来新主流经济的角度来看待目前中国面临的养老问题。

党俊武认为,第一,要认清宏观经济走势。目前全球化仍在推进,中国正在崛起,同时人口老龄化正成为全球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如何主要看人口态势。应当认识到老龄社会不可逆转,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老龄经济。

从终端消费来看,党俊武认为,内循环的关键在于中老年人消费是否能得以发展。实际上,目前我国仍处在准老龄经济阶段,不是真正的老龄经济阶段,因为中老年人的钱很大一部分是花给子女的,而中老年人为自己花钱才是典型的老龄经济。

此外,从消费结构来看,党俊武表示,目前我国衣食住行等基础消费已基本不存在问题,因此,主要应当着手解决高层消费的问题。在高层消费里,目前的养老产业到底应当聚焦哪些内容,主要应从物质经济、服务经济、精神经济、媒介经济四个层面考虑。

“总结来说,未来宏观经济的主题是让中老年人为自己花钱。”党俊武表示。

第二,党俊武认为,应当认识老龄产业需求的增长性。产业对应的是消费需求结构,目前我国正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对应于老龄社会新的消费需求的产业结构,不仅是老年产业和健康养老产业,而是包括老龄文化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服务产业和老龄金融产业在内的六大产业需求,并且这六大需求具有高成长性。

“全体国民的全生命消费的老龄经济是未来新的主流经济。”党俊武总结道。

此外,党俊武认为,要认识到目前造成老龄经济、老龄产业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双方仍然存在旧经济观、旧产业观、旧产业模式。

在此背景下,应当如何打造未来的新主流经济?党俊武建议,打造未来的新主流经济要用新的消费需求去发展新的产业,老龄经济是个长经济、慢经济,赚一把就走的模式已经过时了,要打持久战。

他还指出,供给侧的战略和模式是未来的核心,不能就养老讲养老。以社区为重点的养老为例,社区纯粹只做长期照护服务是不行的,要做一体化的场景,搞战略运营和合作,提供综合性服务才能做下去。

 

何肖锋:

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保险公司投身养老具有天然优势

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称,以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养儿防老模式正面临挑战,如何用社会化养老来承接是个问题。国家在宏观顶层作出部署,社会各界也在行动,而各类投资力量也通过各种商业服务能进一步来提升养老品质。

何肖锋指出,保险公司投身养老领域有天然优势,本身就从事养老健康服务,同时是政府强力监管的行业,有高度的国家信用背书,而产业本身具有大体量、长周期的投资资金,也为布局养老产业提供了天然的资金基础,希望能够用既有的资金体量转化成有效的服务能力。

“保险公司就是经营个人的一生现金流的,为整个人生储备稳健的现金流,年轻的时候为年老的时候做好准备,这是我们传统业务。”何肖锋直言,养老业务是我们新探索的方向,现在已布局全周期产品线,从居家安养到旅居疗养,再到城心医养模式。

他进一步称,城心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逻辑有三个方面。第一,希望经济高效,选择在城市核心区里面租赁大型商业物业进行适老化改造,由此可大幅度节约资金成本,最终可有效节约投保人的资金。

第二,希望借用生态型的服务能力,尤其是医院能力来服务公众。何肖锋指出,在一些商业养老的实践案例中有自建医院,这具备一定合理性,但短板是医院辐射半径小、专业水平相对不高,对老年人来说,急难重症仍需要到大型三甲医院去解决,而城心养老都在城市核心区最顶级的三甲医院边上搭建。

第三,希望能更好地实现情感寄托,对每一个老人来说,见不到子女、朋友,可能他们没有表达出来,但对老人来说总是觉得心里欠缺,而城心养老体系能给老人更多温暖的期待,让孩子们经常能去就近的养老社区里面看看老人,同时老人也能经常出来会会朋友。“当他离孩子、离圈子近的时候,在滚滚红尘中间他的内心总是热闹的。”

谈及挑战,何肖锋认为,当前可能整个养老服务最大的挑战是护理能力的搭建,目前大家保险已与一些大学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的大学机构给来提供护理人员,再从中逐步沉淀积累真正自己的护理团队。

“两年半的商业实践,客观上讲,我们希望从保险资金管理这端开始出发,能够更加深化布局我们的养老,同时不断深化自己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大家,让每一个老人或者每一个年轻人为自己的父母寻找到更加安心、放心的商业服务养老方式。”何肖锋说。

 

顾雪非:

推进医养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指出,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医养结合是当下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服务供给体系、评价体系等,是一个系统工程。

顾雪非表示,健康中国战略提出要为全人群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对于老年人来说,主要疾病负担是慢性非传染疾病,这就需要连续化服务,比如说慢性病的急性期需要三级医院服务,之后是康复期、随访期,这期间需要连续化、不同的、不间断服务。

他指出,当下,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需要加强,这既需要体系的建设,也需要激励机制,以促进医疗机构间跨机构合作。除此之外,一些病症不能治愈,但可预防、管理、控制,这就涉及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从当下医疗发展趋势来看,推进养老和健康有机结合、让各种医疗机构无缝连接十分重要。在顾雪非看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他进一步解释,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医养结合是当下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值得从理念和实践角度进行研究,了解清楚哪些是可持续的、哪些有成本效果,才有可能破解难题。过去医疗问题停留在疾病的急性期,如今发展到健康、长期照护。这是一种特殊状态的健康需求,需要有相应的服务供给体系、资质、评价体系等,所以是一个系统工程。

顾雪非指出,目前,医疗发展已有非常大的进步,从研究医疗保障,到关注研究医疗服务,如今重视长期照护,将来长期照护占的篇幅会越来越多,相信我们能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路径。

 

周岭:

老龄产业专业化需多方力量共同推动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秘书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团体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岭表示,老龄产业的专业化发展需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推动。

他指出,老龄产业范围广泛,要推动老龄产业的专业化发展,绝非一日之功。在此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全社会和个人共同去推动更专业化的服务。

他进一步指出,要推动专业化的发展,一是要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待遇;二是要让从业人员获得社会的尊重感、认可感,提升其社会待遇。

他还举例称,当前我国老年教育需求非常大。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国老年大学就有7.6万余所,在校学员就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并且,老年大学当前还十分“抢手”,常出现“一座难求”的情况。

针对当前老年教育需求旺盛的情况,他表示,下一步要在社区、乡镇、街道开展老年教育和老年学习,在“家门口办学”应是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文化产业和专业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杨燕绥:

养老规划需强调“长期主义”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表示,随着社会步入长寿时代,养老规划需要我们强调“长期主义”。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十年来,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

杨燕绥指出,随着社会步入健康长寿时代,在养老规划上,我们需要强调长期主义,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尊重生命周期,按生命周期办事。“过去我们考虑的多是当前所需,今后得考虑全生命周期。”

她还指出,在长期主义中,我们每一个个体需要对自己的健康和长寿负责。在整个社会规划研究中,要把个人责任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去关注体系、医养结合、老年友好社会、银发经济的发展。 

 

黄石松:

要破除“一碗汤的距离”和“最后一米”体制机制障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黄石松在论坛上谈到当前养老服务“一碗汤的距离”和“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

黄石松指出,最好的、最适合的养老服务有三个要素。一是专业化的服务。谈机构、谈照护、谈康复,关键是要有专业化服务。二是有家的感觉。把养老机构搬回家,办家庭养老床位已成为当下养老趋势,在城心办养老机构的时候也要营造家的感觉。三是价格合适,可以承受的支付能力。

提供上述养老服务最大的堵点和难点在哪里?黄石松形象地比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和“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

黄石松解释道,“一碗汤的距离”是最合适的养老体验。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家庭能力等原因不一定完全能做到;另一方面,成年子女生活方式跟老人有差异。

现在国外特别是东亚国家有两种比较流行的养老方式。一种是小区里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成年子女可以就近探访,同时可以到机构里做义工、志愿服务,减少成本。一种是通过住房制度安排,子女和老人在同一栋楼或同一栋小区里生活。这是未来比较适合的养老发展模式。

“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体现在哪方面?黄石松指出,如今老年人口空间结构、分布和养老服务健康资源的地理分布错位。老年人集中在中心城区,但这些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紧张;老年人需要整合的、一站式的、打包的服务,但现在市场能够提供都是比较碎片的服务,专业程度不高,特别在照护、健康方面。

黄石松进一步指出,“一碗汤的距离”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家的温暖和可支付三者的匹配。“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的表现就是供需两边的不匹配。考虑到这点,住房制度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规划设计、空间布局、老年友好社区到房屋的交易、租赁、物业管理,全流程思考老龄化社会的住房政策十分必要。

“总的来说,实现最好的养老服务还需要多方共建共享,政府、家庭、社区、保险、住房制度改革共同推进,对此我充满期待。”黄石松说。

 

汤宁:

“黄金一代”将成近10年内中国养老消费主力

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助理、大家健投总经理汤宁表示,从2022年开始每年会有接近3000万人退休。这一批退休者正是改革开放时代的“黄金一代”,他们会成为中国近10年内养老消费主力。

汤宁指出,这一代人在财富积累、社会地位、思想观念上与此前的一代人很不同,中高收入老年人比例剧增,也意味着未来养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与此前人们的认知不同,汤宁介绍说,大家保险近期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倾向于机构养老的受访人群高达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居家养老虽仍然占比最大,但已开始下降。汤宁认为,更多人接受机构养老与当前的少子化趋势相关。从年龄上来看,“60后”处在财富积累峰值,所以他们会愿意花更多钱支付养老消费,而且其支付意愿随着学历增长、年龄增长以及支付能力变强而变强。

汤宁当日还给出了选择养老社区的四个窍门。他表示,一是看在住长者的状态;二是看门房、保安、护士、护工等工作团队的人员状态,这些反映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而且工作团队与入住老人的状态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三是看专业养老能力,其中,护理是基础,医疗是刚需,康复是加分项,要了解这几个服务做得好不好;四是看区域位置、交通便利、硬件条件、周边环境等综合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冬天吃藕真的养生吗?教你判断藕的营养价值
下一篇:《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发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