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贵,健康无价,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部金普院区特需医疗科(老年医学科)毕丽岩主任所率的医疗团队对患者的承诺,也是全体大医人对患者的守护。
今年7月21日,大医一院一部长春路院区急诊接诊了一例意外摔伤的危重病人:患者跌坠伤,眉骨骨折,鼻骨骨折,颈骨骨折,肩周骨折,手踝骨折,颅内出血,意识不清……各项加急检查,加急核酸,凌晨1点半,患者入住二部联合路院区的神经外科监护室。此后,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又转回神外监护室,再转到三部金普院区康复科。8月13日转至毕丽岩主任负责的老年医学科已经是患者摔伤的23天后了。此时,77岁老年患者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慢阻肺急性发作、肺动脉高压、Ⅱ型呼吸衰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低钠低钾血症、营养不良……
毕丽岩,老年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集30余年对老年病学医、教、研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接诊后她率领团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研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需要用抗凝药;颅内出血,使用抗凝药风险很大;不用抗凝药,极有可能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加重或脱落致肺栓塞;用抗凝药,可能引发脑出血……
显然,这又是一例“出难题”的病情,而用不用抗凝药,这只是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表面看,血栓是最大的问题,但患者心肺功能衰竭、感染等疾病更凶险。
反复探讨抗凝药的使用剂量,计算,实验,再计算,再实验,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临界点,医生谨慎处方,护士长午夜11点还在关注,伴随着医护人员的汗水,患者的病情趋向平稳。
8月18日,中国医师节前一天,该患者脑梗卧床已两年的爱人又因呕吐、腹泄、血便、肺炎入院,毕丽岩主任贴心将老两口安排在相邻病房。85岁高龄的这位患者,肠梗阻,肿瘤标志物高,体重不足百斤,营养不良……面对又一例复杂的病情,毕丽岩主任在对症下药的同时,给两位老人提高免疫力、增强肠内营养,使病情逐渐好转。
“感谢大医将我摔得‘七零八落’的母亲拼凑完整,排除我父亲癌症指征。大医起死回生,我一定要宣传咱们的医术。”
——当患者家属表达感恩之情时,毕丽岩说,不要宣传我,不要宣传我们科室,要宣传就宣传咱们医院,没有医院就没有我们。
“务实低调,心怀宽广;对患者倾心倾力倾其所有,同理心。毕主任就是大医人的缩影,这就是典型的大医之风。”回忆起从一部到二部到三部的就医之路,患者家属戏言这是要将大医各院区住全。说起大医人的医德、医风,患者家属一一放在心上:神外的董主任、管床的王医生,ICU内河北口音的张医生、主治医生李医生、一直关心患者的李主任;康复科的朱主任、李医生,老年医学科的毕主任、单医生、于医生……从危重到平稳,二老的就医之路让患者家属对大医有了全面的接触和认识,马上要转到五部张前路的康复科,家属坦言刘勇主任依然是一个有爱心、医术好、值得信赖的医生。
连续6年中国顶级医院百强排名,在于大医真正把患者放在了心上,高医术、低姿态、重细节,从各个科室,从医生到护工。大医一院护工部的左同伟说:“卧床病人去做检查时,床头一定在前,遇到下坡路时,一定调转床尾在前,以防患者的头向下控造成头晕。”
医者仁心,杏林花开,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这朵医德之花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