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运动,不生活;无运动,不健康。日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为未来5年全民健身战略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见,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体育运动更多的期待,全民健身将在下一个5年掀起新的热潮。
“全民健身”任务紧迫
提起现在中国的体育成就,每个体育迷都会如数家珍地报出一串名字和数据。除了传统优势项目外,田径、游泳、网球等大赛上也出现了更多中国运动员的身影。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体育对于国人来说似乎更多地是一种职业,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008年是中国奥运之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极其辉煌的一年,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于2009年初批准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
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牵头制定并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其中,“全民健身活动”作为15个专项活动之一,要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
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戴健教授是领衔此次《计划》编撰的专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定离不开体育,离不开全民健身,全民健身已经成为百姓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此次编制好《计划》对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戴健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其中全民健身不可或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如果以每周3次,每次至少30分钟锻炼达到中等以上强度为标准,一些发达国家的比例能达到50%—60%,甚至达到70%。但在我国,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国家希望的下一代,体质健康连续26年处于下滑趋势。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力发展群众健身就显得尤为紧迫。
体育产业注入“强心剂”
《计划》提出,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
国家战略层面重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意味着中国的体育产业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份体育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未来3至5年全球体育市场的年增长率预计将放缓至3.3%。这份报告对于亚洲地区的预测最为乐观,预计增长率为7.3%。具体到中国体育产业上,体育与娱乐行业跨界合作、体育消费的庞大市场需求向国内转移、体育资本的产业融合带来新机遇。
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仅约1%,对标发达国家2%—3%成长空间巨大。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测算,预计203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体育产业规模较小,但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体育产业5万亿元”的发展目标,无疑给整个行业及相关产业一剂强心剂。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计划》列举了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等。这一系列举措让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体育企业得以盘活。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中首次出现了“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的提法。强调将全民健身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用科技推动全民健身取得更大成就,用科技降低运动的风险,有利于运动项目的普及。
清华大学博士杜晓松认为,体育不仅关乎健康,还关乎人民幸福感。而如何让产业从业者与政府部门共同为老百姓提供好体育服务、推进全民健身,让市场经营与事业经费支持形成正向良性循环,有据可循、建立公平公正的机制是关键。在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寻数决策、依数治理对于体育部门十分重要,体育物联网大数据成果有望为相关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乡土人才”带动农民健身
《计划》提出,要“推动农民、妇女等人群健身活动开展”。过去,因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农村居民健身缺乏科学性和普及性。如今,一些地方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群体的作用,打造出一支爱体育、懂健身、会组织的体育乡土人才队伍。
他们具有乡土情怀深、人脉关系广、工作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既能推动农村体育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村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居民健身品质,又能为政府推进全民健身计划落实提供参考依据。
打造好体育乡土人才队伍,对促进农村居民全民健身意义重大。对此,《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
山西运城调整了政府与市场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关系,政府从管理方变为引导方,将大部分工作交给市场。由政府组织牵头,农民企业家提供资金赞助体育赛事,设立奖金,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固定的小型体育比赛,每逢农闲时段,各村队伍积极报名参与,场面火爆。老百姓锻炼身体的同时,经济收入也有了提高。当地为促使赛事更好地延续下来,对农村的体育设施不断更新升级。此外,在农村开展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如举办“农村体育文化节”等,既帮助村民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又吸引了游客,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
前不久,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长子营镇、采育镇的15个行政村喜获“北京市体育特色村”称号。各村发挥妙招,结合村民居住特点,打造“共享”健身广场;因地制宜建设一流环境,使场地设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丰富场地设施配套,室内室外健身器材持续上新,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为使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还张贴海报、拉横幅,潜移默化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为村民开出“运动处方”。水上捉鸭、建塔仔、电子攻炮城、软式飞镖、趣味运动“八仙过海”……把农村劳动演化为趣味体育运动项目,在田间地头开展体育活动,让“全民健身”在乡村落地生根。
(《人民周刊》202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