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飞入“云端”也更接地气 以农为媒“朋友圈”不断扩大

——第28届中国杨凌农高会观察

陈晨 张斌 欣芷如    2021-10-27 12:20:47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10月26日电 重要活动飞入“云端”;既有“高大上”的成果展示,又有接地气的科普讲座;农科城的国际范儿越来越足……26日下午,第28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陕西杨凌落幕。

作为国内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农业科技展会,有着“农业奥林匹克”之称的杨凌农高会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会宗旨,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线上线下融合办会更精彩

近期,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本土疫情,给本届农高会举办带来诸多挑战。面对疫情,农高会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办会方式,让展会通过“云端”走向千家万户。

知名演员线上推介、育种专家实地探馆、网络达人直播带货……22日,本届农高会开幕首日,网络媒体上一波“直播流”声量颇高。

“我们邀请网络达人联合农科专家、企业代表,一同在线上推介农高会上的新品种、新技术,共同展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果。”农高会线上推介活动负责人陈其辉说。据介绍,本届农高会相关话题全网传播累计近7亿次,实现线上交易额2.39亿元。

与此同时,2021杨凌现代农业高端论坛、2021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等一批重磅活动也在线上进行。来自19个国家的94名知名学者,聚焦数字乡村与现代农业发展、植物种业与粮食安全等议题,在线上分享经验,畅谈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高端论坛‘云直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受众人群大幅提升。本届农高会期间,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多个海内外实训基地也实现了‘云揭牌’。”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外事办公室主任马静说。

“农业奥林匹克”魅力足

本届农高会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为主题,共设8个展馆展区,2100个标准展位,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全面展示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示范推广乡村振兴的新典型、新经验。

在农高会的现代农业装备展区,智能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类农机装备琳琅满目:一分钟可移栽一棵树的移树机,每天能栽树700余棵;农用无人机可实现精准喷药、播种;车轮比人高的大型收获机,一边收割一边将玉米秆碎成粉末,可直接供牛羊食用……

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肩负着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使命。农高会上,一批科技感十足的农业新技术、新装备集中亮相,一幅未来农业发展的新图景呼之欲出。

“数字农业系统将农业物联网设备布设于田间,实时采集气象、土壤、病虫害等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等实现智能管控和标准化生产。”深圳农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超说,经过数字赋能,农业生产实现从“靠经验”到“靠科技”的飞跃,也更能吸引到年轻、高学历的“新农人”投身农业。

“高大上”的农科成果展示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就,接地气的科普讲座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本届农高会的“百名专家服务团”活动上,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百余名科技工作者,为农民教授科学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知识,受到好评。

中国农科城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与往年相比,本届农高会更加凸显国际合作中的上合元素。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主体项目,22日上午,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在杨凌正式启用。

据介绍,该交流中心承担着教育培训、会议会展、文化交流等多重功能。它的建成启用,将为上合组织国家间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科技人才培养、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等提供核心支撑和条件保障,为深化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间的现代农业交流合作提供优质高效的平台。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一些线下交流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但在“云端”,上合国家间的教育培训、文化交流等并未按下暂停键。马静介绍,截至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已开展线上培训12期,包括上合国家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官员、科研人员共1万多人接受了培训。中国农科城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范儿越来越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明星产品、大国重器纷纷亮相 珠海航展的“空天”精彩
下一篇:从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透视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