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口乡政府驻地以北7公里处的深山峡谷中,距离县城约105公里。1980年8月21日,为纪念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和战役的辉煌胜利,甘肃省人民政府修建了此碑。纪念碑体长2.5米,象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宽2米,象征第二次国内革命;高9.16米,象征1935年9月16日攻破天险腊子口。纪念碑南面镌刻着杨成武题写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8个大字,北面刻有碑文,内容如下: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六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越过雪山草地之后,突破了国民党重兵扼守的腊子口天险,打开了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胜利道路,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目标。
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
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零年八月二十一日立
碑文阐述了腊子口战役的历史背景、重要地位和作用,记载了腊子口战役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和对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的永恒纪念,把人们带回到那段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险关劲敌疑无路
1935年9月13日,党中央率红一、三军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离开俄界向北进发。腊子口是红军北上的唯一通道。
腊子口,位于甘南州迭部县境内的腊子沟内,藏语之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必经之路,地势险峻,素有“天险门户”之称。腊子口整个隘口长约30米,宽约7米,东西两边挺立的是悬崖峭壁,悬崖之下是水流湍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一座一米多宽的小木桥。要通过腊子口,必须经过这座木桥,因此构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
为防堵红军北上,蒋介石电令鲁大昌部扼守岷县和腊子口。国民党军以一个旅部率3个团的重兵,沿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布设了数道防线,以腊子口为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的山腰都修筑了坚固的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企图凭借天险将红军阻于藏区。
前有天险挡路,后有敌兵追击。红军如果不拿下腊子口,就要被迫调头南下,重过雪山草地;如果西进或东渡嘉陵江上游,就踏进了国民党军早已布下的口袋中。对于中央红军来说,拿下腊子口,打通北上通道,是当时的唯一选择。
“神兵”天降越天险
9月14日当夜,接到攻打腊子口任务的红2师第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星夜赶往腊子口。9月16日下午4时,红4团第1营率先向腊子口守敌发起攻击,但敌人火力凶猛,几次进攻均未能奏效。这时,我军指挥部制定了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王开湘率2个连渡过腊子河,攀登悬崖绝壁,袭击东面山顶上的敌人和摧毁大碉堡;杨成武指挥4个连从正面发起进攻。担任正面主攻的部队发动了多次进攻,只因敌人火力密集,攻击部队未能冲过小桥。
20时许,红军得到情报:次日清晨,敌鲁大昌部将从岷县派两个团的兵力增援腊子口,另外还有千余名藏族骑兵从西面赶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泽东连续向红4团下达指示,强调在天亮之前必须拿下腊子口。面对严峻局面,红4团召开党团员火线动员会,决定由15名党团员组成突击队,分成两路向敌人发动第6次进攻。突击队员身携短枪,腰挂手榴弹,背插大刀,在夜幕掩护下向桥头移动。正当突击队将要接近桥头时被守敌发现,敌集中火力向桥头射击,企图阻止红军进攻。红4团掩护部队立即以猛烈的火力压制敌人,突击队抓住时机,迅速攻进桥头工事,挥舞大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在这关键时刻,迂回部队中一名苗族战士率先攀登悬崖峭壁到达山顶,放下用绑腿拧成的绳子,接应其他战士登上数十丈高的峭壁,到达指定位置,迅速发出登顶成功的信号弹。杨成武立即命令总攻开始,山上山下的红军战士同时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3个小时的激烈战斗,9月17日清晨,红4团接连突破了敌人的两道防线,胜利夺取了天险腊子口。
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是红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战前动员会上,“腊子口就是刀山,我们也要打上去,鲁大昌就是铁铸的,我们也要把他砸成粉末”的钢铁誓言震撼着山谷,激励着每个红军战士。他们不畏艰难、舍生忘死,竭尽全力与敌拼杀。“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长征组歌》中的寥寥数语,将红军将士们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盘棋都走活了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在红军长征中虽不算大仗,却是一场十足的险战,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打开了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唯一通道,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灭,成为党史军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任红1军政委的聂荣臻对此役给予了高度评价:“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 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突破腊子口后,红军向哈达铺方向进发。9月18日,红一方面军主力翻越达拉雪山,先后进占漩涡村、大草滩、哈达铺一带,进行休整。在宕昌县哈达铺,中央领导根据缴获的国民党报纸,获悉了陕甘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仍然存在的消息。9月20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9月22日下午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宣布陕甘支队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使中国革命找到了一个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走向抗日前线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