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我对他们是身体保健,他们对我是思想保健”

——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

2021-11-29 16:38:33    学习时报

        开栏的话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外国知名人士来到中国后,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从理解到认可,从同情到支持,在强大力量的感召下,有的人留在了中国,有的人为让外部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而呼号,有的人督促本国政府客观认识中国共产党。本期开始,学习时报开设“被中国共产党感动的外国人”栏目,介绍他们的事迹。
  马海德是一位美国人,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1933年11月来到中国,原计划只停留一年时间,在上海做完热带病研究后就返回美国。但连马海德本人也没有预料到,后来,他不仅没有返回美国,反而加入了中国籍,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在中国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有偶然,更有必然。
  延安之行改变了马海德的人生轨迹
  1910年9月26日,马海德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一个贫苦家庭。他8岁那年,全家人都感染了严重的流感,一位善良的老医生为他们免费治病并留下食物,马海德一家才渡过了难关。马海德立志长大后做一名医生,为穷人解除病痛。
  1933年马海德在瑞士日内瓦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中国上海,在九江路开了间诊所。马海德走进上海几十家工厂进行职业病调查,了解底层弱势群体的悲惨生活,深刻体会到旧社会的残酷,意识到唯有改变社会制度才能拯救更多的穷人。在上海期间,马海德结识了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外国进步人士,并经由他们介绍认识了宋庆龄。通过阅读史沫特莱写的《中国红军在前进》,马海德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的革命与生活十分向往。
  1936年春,中共中央希望邀请两位关注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到陕北苏区进行实地考察报道、帮助改善根据地的医疗条件。7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马海德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到达延安。在长达3个月的采访调研中,马海德亲眼看到陕甘宁苏区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缺医少药、物质贫乏,但党群关系良好、军民团结、战斗精神昂扬。对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访谈,进一步加深了马海德对中国革命的过去、现状的了解,增进了他对中共抗日救国等主张的认同。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是改变中国的真正力量。考察结束后,马海德决定留下来并写出了《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考察报告》,对苏区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生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毛泽东对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非常满意,任命马海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顾问。
  马海德还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医生,在与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密切接触中,马海德的思想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感叹道:“我对他们是身体保健,他们对我是思想保健,还是我太幸运了。”作为随军医生,马海德在战场上亲眼看到将士们舍生忘死、英勇战斗。他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伟大事业所感动,更加坚信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就在这些怀抱坚定信念、不惜流血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马海德逐渐建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193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中国革命的外国旁观者转变为亲身参与者。
  自觉献身于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
  1936年8月,马海德在宁夏豫旺堡考察时,由于他会说一些阿拉伯语,且经常为群众看病,受到当地回民群众的欢迎和尊重。回民中有很多人姓“马”,为了更好地融入回民群众,他后来便也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马海德。那时,马海德一边行医考察,一边帮助红军做群众工作,他积极宣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欢迎回民群众当红军”等主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海德在战火中负责筹建了卫生部直属医疗所、陕甘宁边区医院以及八路军军医院。他广泛争取国际援助、利用边区现有资源筹建八路军制药厂,想方设法缓解苏区医疗物资的紧缺状况。他还定期举办学习班培训医务人员,大大提高了对红军伤病员的救治能力。在他的努力下,根据地逐渐建立起总计约1.18万张床位的医疗卫生网络。医疗救护能力的提升,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帮助、获得必要的物资支援,马海德帮助新华社成立了英文部,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介绍敌后抗战中军民艰苦抗日的情况。他还每日用英文记录电台接收到的国际消息,再由新华社翻译成中文供毛泽东参考。马海德多次参与接待白求恩、柯棣华、米勒等外国医生援华医疗队,参与接待美军观察组以及外国记者等,并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美国代表团三方,在北平组成了军事调处执行部。马海德名义上作为中共代表团的医疗顾问参加军调处的工作,实际上负责为备忘录的英文翻译文本进行把关。他还向美国代表团揭露国民党企图挑起内战的阴谋,介绍中共为了制止内战、争取和平作出的努力。黄华称马海德为“没有头衔的外交家”。
  对新中国卫生事业特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百废待兴,马海德专门选择“中国最需要的、最麻烦的、最脏的、医生最不愿意去看的”性病和麻风病作为自己主要攻克的领域。
  为了消灭性病,他带领医疗队奔波各地,用了近10年时间,做了大量工作。后来,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性病的消息震惊全世界,马海德功不可没。
  为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马海德积极奔走,共出访18次,几乎跑遍了全世界,为麻风病防治争取到更多资金和医疗设备。他与美、日以及欧洲国家联系,并请它们对口支援中国有麻风病防治任务的省区,提供交通工具、医疗器械及人员培训等援助。这种方法是马海德的创举,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马海德在中国共产党思想与事业的感召下,成了扎根中国的“最美奋斗者”。马海德是一位不计个人得失,努力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优秀共产党员,他在1976年被确诊患上了癌症,但他没有去休养,反而加紧推进工作,直到1988年去世。他的亲属说,“早年我们曾认为他的天地是在美国家乡,但是现在我们认识到,如果当时他回了美国,他的思想、他的愿望和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杨明斋——早期党组织的重要创建者
下一篇:三千孤儿到内蒙古以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