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两把镢头见精神

2021-10-29 16:59:30    人民日报

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76岁的侯秀珍珍藏着两把老镢头。

一把老镢头,见证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艰苦岁月中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这把镢头的主人,是侯秀珍的公公、时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副连长的刘宝斋。1尺宽的镢口磨损得只剩4寸许,可以想象当年大生产运动的热火朝天。

1941年春,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刘宝斋和战友们自制生产工具,开荒地、种黄豆、种玉米、育水稻……镢头磨短了,南泥湾也彻底改变了模样。

“这把老镢头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它刨出的不仅仅是土地和粮食,更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侯秀珍说。

新中国成立后,刘宝斋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自愿留守在南泥湾,一心建设南泥湾,直至1984年去世。侯秀珍说,刘宝斋生前常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南泥湾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另一把老镢头,则见证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的深刻转变。

1999年,延安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侯秀珍等党员干部带头响应号召,扛着铁锨和镢头上了山,在当地三台庄等地栽了3年树。“栽了多少树我不记得,这里有多少个山头我都记得。”同“铁姑娘”侯秀珍一样,勤劳的延安人民克服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等困难挥镢种树,用心血浇灌出一片片绿荫,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南泥湾,绿色经济和红色旅游相融互促,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前辈垦荒到后辈种树,南泥湾的老镢头有讲不完的感人故事。如今专门前来找侯秀珍听南泥湾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她总是热情有加,“只要我还有气力,就要把南泥湾的故事讲下去。”(龚仕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常燃灯烛向光明
下一篇:长征路上红军与少数民族的美丽故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