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两弹一星”铸就中华民族精神脊梁

2021-08-25 14:32:23    青海日报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浩瀚宇宙,叩问无穷,面对遥迢宏远的未来,苍天受此追问。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新中国拉开了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那遥远的地方”——金银滩草原。

金银滩,这块浪漫神奇的土地,成就了中国的“两弹”伟业;开创了中国尖端国防科学技术的辉煌,诞生了影响深远的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不仅鼓舞着航天科技工作者,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些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征途中创造的非凡人间奇迹。

激情岁月 艰苦奋斗

依靠三顶帐篷起家

金银滩,因草原上盛开着一种叫金露梅和银露梅的花朵而得名。每到盛夏季节,辽阔的草原就被五彩缤纷的野花点缀得如锦似缎,是一片“流金淌银”的地方。

这里人烟稀少,地势平坦,四面环山,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交通、保密等独特优势。在综合了金银滩的地理特征后,中苏选址专家小组认定“在中国,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好的基地厂址了。”

1955年1月,一个关乎中华民族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决策,使金银滩草原从地图上神秘消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畏核威慑、不惧核讹诈,审时度势,作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英明决策,而这个决策的主战场就选定在金银滩。由此,金银滩成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命名为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最初称221基地,后称国营二二一厂。

基地选定后,1958年8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核武器局)局长李觉将军带领一支二十多人的队伍、三顶帐篷、四辆解放牌卡车和四辆苏制嘎斯69越野吉普车,先期进入草原,开始核基地建设的准备工作。这三顶帐篷就成了后来原子城雏形的基石,中国的核工业就以这三顶帐篷起家。

同年11月,近万名建设者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顶着风雪在这里安营扎寨,一个代号02工程的重大行动在金银滩草原拉开序幕。

1958年12月至1964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科研专家、技术工人、干部牧工、家属和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开始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草原大会战。

他们来时都是风华正茂,走时却已白发苍苍。

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有这样几组照片真实再现了建厂初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当时不论职位高低,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用木箱子办公,喝融化的雪水。广大建设者和干部职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海拔3100多米的高原盖厂房、修铁路,建起了草原干打垒、地下窝棚和半地下宿舍。

冬季的金银滩风雪弥漫、寒风凛冽,李觉将军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描述到:基地选定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牧区,这里气压低、氧气少,水烧不到沸点,饭煮不到全熟,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袄。很多人都出现高原缺氧、高原水肿等病症,但广大技术人员依旧坚持在风雪交加的野外工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科研专家还是普通工人,都唱响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凯歌。

到1964年6月,一个水、电、暖、路齐备,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本建成。

自力更生 勇于登攀

掀起草原大会战

随着221基地的建成,一场原子弹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了。

在原子城纪念馆,通过多媒体全景沙盘,我们可以了解到昔日的神秘禁区。221基地建筑面积达56.4万平方米,共有18个厂区和4个生活区。18个厂区肩负着不同的生产和攻关任务。

研制原子弹是一项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力协同,参加攻关会战,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596”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寓意“争气弹”;“596”标记着那个令人屈辱和愤怒的日子——1959年6月。

苏联毁约又恰逢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国的核工业面临巨大考验。毛主席审时度势,提出“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

从此,我国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奋斗史。

各单位的大力协同让基地人员备受鼓舞。没有人员就突击培训,以老带新;没有图纸,自己动手绘制……

那时由于没有先进的专业设备,科研人员就使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使计算数据更加精确,演算一个数据通常都要一年多。但是科技工作者们不辞辛苦依然坚持探索前进,使研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彭桓武、邓稼先等科技理论家完成了理论设计;王淦昌、吴世法等进行了核爆炸物理试验研究;钱三强、何泽慧等进行了中子物理试验研究;惠祝国、祝国梁等进行了引爆控制研究;郭永怀、龙文光等进行了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

到1962年底,科研人员基本掌握了以高浓铀为核装料的原子弹的物理规律,完成了物理设计和爆轰物理、核弹飞行弹道、引爆控制系统台架等三大关键试验。

1963年,中国自行设计的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成功出台。到1964年夏天,我国终于全面突破了原子弹技术难关,取得了原子弹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这一时期,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其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64年1月14日,兰州铀浓缩厂获得武器级高浓缩铀。6月6日,221基地进行了1:1全尺寸爆轰模拟冷试验,这是一次核爆炸试验前的综合检验,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意味着,原子弹研制工作自1960年初开始,经过大量小型试验和若干次大型试验,已经成功在望。

221基地的历史贡献还在于成功生产出了第一颗核航弹、核导弹、核潜艇导弹等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并装备部队,实现了武器化过程。壮了国威、壮了军威!

无私奉献 开拓奋进

共和国不会忘记

原子弹的蘑菇云虽然已经散去,但那些鼓舞人心的话语、热血沸腾的事迹和所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原子城从1958年建厂到1995年退役,经过了30多年的创业历程。30多年来,基地的广大科学家大力发扬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精神,先后进行了16次国家核试验和两次常规弹头的产品生产试验,有119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其中原子弹突破及武器化、氢弹突破及武器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经济、科技基础都很薄弱,在那样的条件下,我国之所以能够迅速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

核事业的领导者、开拓者为我国“两弹”的研制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核工业发展各部门的负责人,聂荣臻、张爱萍、钱三强、宋任穷、刘杰、李觉等领导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奋斗在大西北、转战于大西南,足迹遍布高原草地、沙漠戈壁、深山峡谷,为共和国的安全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曾经世居在金银滩草原上的1279户牧民,他们接到迁移命令时,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就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为我国的核事业做出了贡献。

那段光辉的岁月,那片神秘的土地,那些宝贵的精神,时代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祖国永远不会忘记。(本报记者 尹耀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三个维度理解“能、好、行”的辩证关系
下一篇:张民达:骁将一生戎马间 家国大义不曾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