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从亲历屈辱到尽享安宁——亲历“七七事变”耄耋老人宣讲抗战历史

2021-07-08 11:13:57    新华社

永定河畔,卢沟晓月。数百年岁月静好的“燕京八景”之一,84年前却成为见证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铁证。

7月5日,郑福来老人在北京卢沟桥为游客讲述抗战历史。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头顶遮阳帽,漫步卢沟桥,触摸石狮子,作为“七七事变”的亲历者,90岁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时代楷模”荣誉获得者郑福来老人,为了让后人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仍坚持在炎炎夏日中,向来往的游客介绍他眼中的抗战故事。

84年前,“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我土生土长在卢沟桥,一辈子就生活在这儿。‘七七事变’的时候我6岁,那时惨烈的景象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郑福来站在桥中央远眺着宛平城门回忆道,那个晚上,他在密集的枪炮声中惊醒。“我家就住在卢沟桥西,离那儿不足50米。那天晚上,震耳欲聋的炮弹声差不多响了一宿。头一天还跟我一起玩儿的小伙伴,当晚就被落在家门前的炮弹给炸死了!”

7月5日,郑福来老人走在北京卢沟桥上。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说着过去的经历,老人声音有些哽咽。“当时驻守在卢沟桥附近宛平城的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那晚过后,很多战士都牺牲了。”郑福来说,就在自己平时常去玩耍的一小片松树林里,摆放了很多战士的遗体。尽管那时候他还小,但不屈的抗战精神早已深深烙在他的脑海里。“吴家的二叔、任大嘴,还有很多其他乡亲被侵略者残忍杀害了,卢沟桥和宛平城门上的弹痕就是见证。”

受到抗日战士们英勇气概的强烈感染,郑福来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他18岁参加革命工作,不久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还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的身份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从此,他的全部青春完全凝结在首都的建设中。1952年当选为卢沟桥镇第一任镇长,同年接待美国记者爱泼斯坦,1959年带着群众为首都十大建筑供应砂石料……在很多重大历史的进程中,都有他的身影。

7月5日在北京拍摄的郑福来老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在基层岗位退休后,郑福来并没有闲下来。作为卢沟桥抗战的“活历史”,他成为一名抗战史的“义务讲解员”,为来往游客介绍着桥上的碑文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因年事已高,郑福来需要扶着栏杆站立讲解,但他不惧风吹日晒,每每讲到动情处,往往情不自禁用力拍打栏杆,只为让更多人知晓那段历史。“曾经遇到过一些日本游客不认同我的讲解,但卢沟桥这座桥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这是谁也无法抹去的历史证据,足以反驳那些不认同这段历史的人。”

84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幸福、社会安定,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郑福来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是卢沟桥人,不能让过去国家的屈辱史被遗忘,历史就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做有根有魂的中国人。党经过百年奋斗历程,带领人民从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到今天的盛世,作为老党员,希望年轻人将伟大的抗战精神继承下去,奋进新征程。”

卢沟桥上,从甘肃来京旅游的王鹏带着孩子听完郑福来老人的讲述后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绝对不能忘记卢沟桥事变。这个暑假,我特意带着上小学的孩子来亲眼看看这座桥。”王鹏说,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了民族独立和老百姓的安宁,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他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美好生活,更应该珍惜,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建设好国家。”看着卢沟桥畔的晓月湖和宛平湖,有着69年党龄的郑福来眼神坚定。他说:“只要我走得动、说得动,就会一直说下去。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一直奋斗下去。”(新华社记者邰思聪、吴文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为革命输送力量的“红色动脉”
下一篇:小镇里的红色星火——探访蓝田县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