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雄关,就是娄山关,位于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雄踞大娄山巅,有“黔北第一险要”之称,是贵州“北门钥匙”,也是由四川入黔北的咽喉,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大捷,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取得的首胜之战,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胜。
风云变幻,斗转星移。那巍巍的大尖山、小尖山、点金山和在山脚盘旋的川黔公路上矗立着的写有“娄山关”的古碑,还有那些红军战斗过的战壕、留下的弹坑仍旧诉说着那段“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烽火岁月。
今天的娄山关,迎来送往一批批聆听革命故事、追寻革命遗迹、感受红色文化的客人。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当地打造“娄山十景”,在红色旅游的热潮中传承红色基因。
激战争夺娄山关
盛夏,国道210娄山关关口路段,来往车辆穿梭如织。在娄山关大尖山一侧的山体上,镶嵌着一块高13.55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娄山关一役后,毛泽东策马经过山隘,留下了这一气壮山河的名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石碑下,景区讲解员正带领游客激昂朗诵,声振林木。
沿碑旁石阶一路直上,便是娄山关关口。关口岩壁上“娄山关”三个红色大字静默“诉说”着那一段峥嵘岁月。当年,这里是娄山关大捷的主战场之一。
1935年1月初,红军“智取遵义城”。1月7日,完全占领遵义城后,总参谋长刘伯承、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命令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继续向北前进,攻占娄山关。
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率部采取正面进攻,侧翼包抄的战术,首夺娄山关,又继续向北,进至桐梓松坎一带驻防,警戒遵义城北一线,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遵义会议后,红军决定向北到四川和红四方面军会合,但遭到敌军的阻截,遂西渡赤水。但敌方的部队再次迫近。蒋介石调集40多万兵力,分七个纵队扑向黔北,妄图把3万多红军“聚而歼之”。
为迅速摆脱敌人追击,中革军委决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1935年1月19日,红军分三路离开遵义北上。
1935年1月29日,红军在土城浑溪口、赤水元厚渡口胜利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但长江沿线敌情严重,不利红军渡江,中革军委电令各军团转移到敌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蒋介石急令川军、滇军向红军侧击,并在川南部署兵力欲合围红军。
2月10日,中革军委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突然离开扎西、挥戈东进。2月19日,左纵队和右纵队分别在二郎滩和太平渡渡过赤水河。2月24日,红一军团前锋一师一团消灭黔军王家烈第四团一部,攻占了桐梓县城。红军迅速回师,打乱了蒋介石在黔北的军事部署。
1935年2月25日晨,中革军委命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指挥一、三军团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彭德怀接受任务后命三军团第十三团主攻娄山关,一军团第一团向东侧石炭关迂回,其余各部随前锋向娄山关挺进。
2月25日上午9时,十三团在向娄山关疾进途中,在红花园与赶赴桐梓增援的黔军杜肇华旅(王家烈的主力部队之一)第六团遭遇,敌且战且退,由南溪口退守娄山关。敌团长刘鹤鸣急命部队进入隘口两侧高地,右翼由第二营扼守,左翼由一连防守,阻止红军正面进攻,并掩护敌一、三两营在关上构筑工事。敌旅长杜肇华退驻关南黑神庙指挥。敌师长柏辉章命宋华轩率第十团向娄山关右翼增援,令十五团驻守板桥,防止红军从东侧抄袭后路,还命令敌第六团团长刘鹤鸣“固守娄山关三日”,以掩护吴奇伟部由贵阳渡乌江驰援遵义守敌。
红军由红花园进抵关北南溪口,经侦察决定,由十三团主攻关口,红十团及一军团一部从两侧包抄,断敌后路。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苏振华率领红军发起猛烈仰攻。
战斗中,一营攀悬崖进攻制高点金山,两个冲锋梯队喊声如雷,投出排排手榴弹,端着刺刀冲向敌阵,经过激烈肉搏,最终打垮守敌,攻占点金山高地。敌军又组织强大火力,拼凑“敢死队”反扑。敌军官还以手枪督战,逼敌兵冒死攻山,终无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
阳光照射下,小尖山山腰的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熠熠生辉。立于碑座上的两根巨柱形尖顶,状若两把刺刀,直指苍穹,又似红军战士双足长征万里、踏破雄关的雄姿。
红色长方形大理石碑体中央雕刻着五角星和镰刀图案,犹似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旗。基座上是张爱萍将军的题词: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北面基座大理石上,镌刻张爱萍长征途经遵义县鸭溪时作的《西江月·遵义大捷》手迹:夺得娄山天险,直下遵义月明。鏖战竟日老鸦岭,援敌两师丧尽。长征首获大胜,转战历数艰辛。欢声动地如雷鸣,远望万山横亘。
这座碑高11米,碑座宽6米的纪念碑,是为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修建的。整座纪念碑象征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神奇险峻,又蕴含红军“二渡赤水”“两克娄山关”的寓意。
当年,驻守娄山关的是国民党黔军王家烈的部队,红军两次攻关都是从下往上。在敌强我弱且不具地形优势情况下,红军奋勇拼杀,突破了天险。
1935年2月25日下午4时,红军发动五次冲锋,击毙敌督战官,乘势猛冲,连续攻占了娄山关两侧的十多座山头,完全突破敌防线,在黄昏前牢牢控制了关口。刘鹤鸣收拾残兵败卒,退守关南黑神庙一线。
25日晚,为夺取娄山关战斗的最后胜利,中革军委命令谢嵩、钟赤兵率领三军团十二团从桐梓楚米铺连夜赶赴娄山关,接替与敌血战一天一夜的十三团一营;命令张宗逊、黄克诚率领红十团从娄山关东侧,由小箐、牛王屯迂回打击板桥驰援之敌十五团;命令邓国清、张爱萍率领红十一团远出娄山关西翼,由小水田经混于场直插高坪大桥,截断板桥和遵义的联系,断敌退路。
26日清晨,娄山关笼罩着浓云密雾。盘踞关南的敌军精锐第四团,排成密集队形向关口发起集团冲锋。刘鹤鸣第六团残部也蜂拥攻关,企图夺回点金山高地。敌旅长杜肇华令第十团宋华轩部、十六团金祖典部,分从左右两翼包抄关口,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发动6次冲锋,占领了娄山关口以南沿公路的军事哨和小哨。
红十二团居高临下,击溃敌人多次反扑。敌人仰仗兵多弹足,又多次向娄山关猛攻,作垂死挣扎。
红军正面出击,左右迂回包抄,前后夹攻,沿公路向南纵深追击。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当天下午五时,红军牢固占领了关口。此战共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团。
红军乘胜猛追,在高坪、董公寺一线又歼敌四个团。
1935年2月27日,红军占领遵义新城。
28日晨,红军在城南红花岗、老鸦山与赶来增援的敌中央军激战,歼灭吴奇伟五十九师、九十三师大部,并将敌赶到乌江以南,至3月1日胜利结束了遵义战役。
从2月24日至28日,历时5天,红军攻桐梓,克娄山,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遵义会议以后的第一个大胜仗。
娄山关激战与遵义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遵义战役后,红军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冲出了绝境。
擦亮“红色”精神底色
长空桥是新建的娄山十景之一。这座长97米、宽5米的铁索木板桥连接大尖山和小尖山,将红军娄山关战斗存留下来的战壕、工事等战斗遗址连成一片。
战壕旁、弹坑边,红色宣讲员向游客讲述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第二次娄山关战斗中,时任红三军团十二团政委的钟赤兵,在前线指挥作战时右小腿不幸中弹,直到红军占领遵义城才让医生为他治伤。由于没有及时包扎,伤后又继续战斗,子弹击中的骨头都扭碎了,只能截肢。
然而,红军医院的手术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医疗器械,也没有麻药,无奈找来一把砍柴刀和半截木匠锯。手术台上的钟赤兵紧闭眼睛,忍受剧痛,豆大的汗珠就从脸上、身上直往下淌。但是,他一声没哼。
由于医疗条件太差,又没有条件消毒,术后几天,钟赤兵的伤口就感染了,高烧不退,陷入昏迷。为从死神手里把他拉回来,只能进行第二次截肢。医生把他膝盖以下剩余部分又截去。不料,之后伤口仍然继续感染。几天后,医生又狠了狠心,进行第三次手术,把钟赤兵的整个右腿从股骨根部截去。
半个月,三次截肢,要忍受多么大的痛苦。但钟赤兵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虽然保住了命,但伤口短期内难以治愈,红军要继续长征,部队希望他留在地方上养伤,可他坚决不肯。爬雪山、过草地,硬是用一条腿走完了长征。
在第二次娄山关战斗中,时任十二团作战参谋的孔宪权带领侦察员抓获几名黔军守敌,为夺取娄山关提供了重要情报。后孔宪权率突击队攻打娄山关南侧的黑神庙敌旅指挥所,战斗中,他左腿胯骨中了6发机枪子弹。
在遵义老城天主教堂,医生用“鸦片水”作为麻醉剂,为孔宪权取出了几小块被打碎的骨头。因为胯骨被打碎了,伤口一直不能愈合,红军不得不将他留在当地财主家养伤,还为他留下了300多块银元的生活费和所需药品的单子。
那个收留孔宪权的财主对红军很有好感,精心将孔宪权保护起来。后来,孔宪权走村串寨卖针头麻线,还当过泥瓦匠,被当地人叫做“跛子瓦匠”。
遵义会议纪念馆建成后,孔宪权担任首任馆长,被邓小平称为是该项职务的“最合格人选”。1964年11月,在孔宪权的努力和争取下,毛泽东主席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这是解放后毛主席为革命纪念馆唯一的题词。
如今,鲜艳的红色就是遵义的精神底色。
2016年,遵义市汇川区根据《忆秦娥·娄山关》诗词意境打造“娄山十景”,开启了娄山关“可触可摸”的全新旅游模式。每年,上百余万游客来到这里,感受“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恢宏气势和红军拼搏的伟大精神,汲取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精神力量。
大娄山下,绿水青山、红色文化已转变成永不枯竭的“金山银山”。这是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而来的美好生活。
(记者 钱诚 谢国欢 徐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