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湘赣革命根据地——

拱卫中央苏区的战略左翼

2021-06-16 11:00:21    人民日报

湘赣革命根据地,也称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湘赣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第二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根据地包括赣江以西、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的湘赣两省25个县、2.8万平方公里土地、100万基本苏区人口,与赣东北、湘鄂赣等根据地互为掎角,有力地拱卫了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再造井冈,红遍赣水一角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军民的奋斗,根据地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湘赣边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湘赣革命根据地形成的重要基础。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不久,留守井冈山的红5军也被迫突围。留在当地的部分红军和各县赤卫队,在中共湘赣边界特委领导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恢复和重建了一些党组织与红色政权,逐步扭转了湘赣边界革命形势。1929年5月初,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由赣南回到宁冈,进一步加强了湘赣边界的武装力量。5月10日,湘赣边界特委召开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决定以永新为中心,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由此开启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历程。

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良好条件。1930年1月,中共湘赣边和赣西两个特委领导的地方武装,合编为红6军(后改称红3军),黄公略任军长,陈毅任政治委员,继续开辟扩大根据地。同年2月,中共湘赣边特委和赣西、赣南特委合并组成赣西南特委,成立了省级的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连续组织8次攻打吉安的行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扩大了赣西根据地。到1930年秋,湘赣边、赣西、赣南3块区域基本连成一片。与此同时,湘东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也获得较大发展。1930年9月,红一方面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在回师江西途中,连克湘东地区数县,推动了湘东根据地的形成。1930年12月至1931年4月,湘东、赣西两块根据地在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中,逐渐连成了一片。

为统一领导湘赣边、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1931年7月,中共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决定,以湘东根据地、赣西根据地为基础,合并成立湘赣省。8月,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湘赣省临时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10月,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湘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时先后任省委书记,袁德生、谭余保先后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至此,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在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统一起来,在反“围剿”斗争中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到1932年,建立起包括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在内的苏维埃政权,党员发展到近3万人,雇农工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发展到近50万人。湘赣红军由最初的游击队、地方武装,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主力红军。

1934年夏,由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湘赣红军主力红六军团奉命突围西征,根据地大部陷落成为游击区,留下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湘赣边继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在艰苦环境下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发展武装,高擎战斗旗帜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同时也是湘赣主力红军、地方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1930年10月,在红一、红三军团第二次攻打长沙期间,中共湘东特委合编组建了红军湘东独立师,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治委员,由此奠定了后来湘赣红军的基础。1931年2月,湘东独立师改名为湘东南独立师。1931年夏秋,中共湘赣省委决定,将湘东南独立师和红20军第175团合编为湘赣红军独立第1师,将湘赣独立第7团和湘南游击队合编为湘赣红军独立第3师。1932年1月,湘赣军区成立,2月中旬,湘赣红军独立第1、第3师合编组成红军第8军,列入红三军团建制,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这时,除各县游击队外,整个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武装发展到1个军、2个独立师、5个独立团、7个独立营,共1.3万余人。

1933年6月,湘赣红军与湘鄂赣红军合编组成红军第六军团。湘赣红8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17师,下设3个团,合计4500余人。湘鄂赣红16、红18军分别改编为红六军团第16、18师。红六军团组建后,在赣江以西地区频繁作战,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

1934年7月上旬,由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利,国民党军已深入到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苏区,以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并与红3军取得联系。同时,由中共中央代表任弼时与萧克、王震共同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主席,作为西征行动的最高领导机关。8月7日,红六军团第17、第18师和红军学校近万人开始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12日,红六军团正式组建领导机关,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此后,红六军团继续西进,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湘鄂西红3军胜利会师。在西征中,红六军团指战员以顽强的斗志连续行军作战,行程2500余公里,突破了湘粤桂黔4省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赋予的战略转移任务。

在湘赣苏区的艰苦斗争中,红六军团由地方武装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主力红军,对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被称为飘扬在苏区的一面光辉的战斗旗帜。

功载史册,传承革命精神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1929年5月湘赣边界特委决定以永新为中心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算起,到1934年8月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前后历时近6年。加上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其斗争历史长达9年。可以说,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坚持时间较长、规模较大、也较为巩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直接传承发展了井冈山精神。从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到1930年2月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并入赣西南特委,在2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转战湘赣边,不仅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形成了对中国革命进程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井冈山精神。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有相当一部分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既是井冈山精神的实践者,也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播者。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包含了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直接受过井冈山精神的熏陶。根据地的基本党组织和武装力量,大都诞生于井冈山斗争的炮火中,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壮大。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丰富发展了红色政权建设理论和红军的战略战术。在中共湘赣省委成立后,根据地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在根据地内,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普遍彻底地分配土地,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农业生产上,出台了兴修水利、奖励开荒等一系列政策;在工业生产上,建立了造纸、木材、樟脑等20余个小型工矿企业;在商业上,创办了消费合作社,改善军民生活;在财政金融领域,设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成立造币厂;此外,还兴办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邮电等事业。在军事上,湘赣红军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在战略上强调实行积极防御的游击战和带有游击战性质的运动战,以灵活手段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在战术上,坚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出没无常,虚张声势,声东击西,出敌不意,阳此阴彼,利用时机”等一系列原则,为红军战略战术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湘赣革命根据地在军事上直接配合了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湘赣革命根据地从诞生伊始,就是拱卫中央苏区的战略左翼和西部屏障,湘赣红军除保卫本根据地外,其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辅助和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中央苏区的前四次反“围剿”,主战场都在苏区的西部,与湘赣革命根据地仅一江之隔。第一次反“围剿”期间,湘赣红军广泛开展游击战斗,使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等部未能如期到达战场。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湘赣红军以主力北出破袭国民党军交通要道,并接应由广西转战而来的红7军,为红军主力集结和迟滞国民党军行动,争取了宝贵时间。第三次反“围剿”期间,湘赣革命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7个师6万人的兵力,保证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湘赣革命根据地又牵制了国民党军12个师10万人兵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六军团奉命先行突围西征,调动了湘桂两省的国民党军,打乱了其围追堵截红军的战略部署,减轻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压力。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湘赣边界的坚持斗争,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点之一。1936年8月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后,湘赣革命根据地留下了5个独立团和各县游击队共5000人枪,在谭余保、彭辉明、刘培善等人领导下坚持斗争,吸引了敌人大量兵力,掩护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并保存和锻炼了大批骨干,起到了支援全国革命的作用。1937年11月,历经三年游击战争淬炼的湘赣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1营,由此开启新的革命历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论形势如何险峻、斗争如何复杂,在湘赣边这片土地上燃起的革命火焰始终不曾熄灭,在这片土地上所培塑的精神、锻造的队伍,在后来的中国革命战争中书写了新的辉煌。

(执笔人: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徐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南边疆唯一的根据地
下一篇:成渝铁路:新中国建设史上第一个奇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