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破解家书里的“信仰密码”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

本刊记者 张配豪    2021-06-15 11:19:09    《人民周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建党百年之际,从独特角度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之光和奋斗历程的《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红色家书入手,呈现了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封封家书中,共产党人的生活和思想信仰一览无余。近日,本刊记者采访该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听他讲述红色家书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本书序言提到,“在浩如烟海的家书史料中,隐藏着一条珍贵的党史研究线索——家书中的信仰传承”,您觉得应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一线索?如何通过家书穿行历史的隧道?

张丁:家书是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在古代被称为“心书”,共产党人在家书中说的话就是其思想的表现。而且,家书是写给最亲近的人的,最真实,这也是家书最重要的史料特点。所以家书中透露出的思想状况最能反映其价值观和信仰方向。

研究党史有多种路径,比如党的文件、官方档案、当事人口述或回忆、文献考索等,这些研究的结果往往指向党史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而家书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史料,比较零碎,隐藏在宏大叙事的背后,一般不为人所重视。然而,家书是当事人的记录,是距离历史现场最近的文字,其真实性毋庸置疑,同时又具有情感性,是带着写信人情感和体温的文字,最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和初心。因此,把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家书串联起来,从家书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触摸他们的人生轨迹,感受他们的信仰,就如同进入一条历史的隧道,可以直抵其灵魂深处,从而破解其信仰的密码。

记者:本书以党史节点为时间线分为三个篇章,展示了三个历史时期共产党员的一段段“红色记忆”。您当初筛选这些信件时有何筛选标准?

张丁:本书共收录50余封家书,分为三部分:为了民族的解放;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每篇家书由家书原文、家书背景、信仰之光组成,并穿插相关人物照片。各部分基本上以家书写作时间排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百年大党的奋斗史。之所以这样分期,一方面根据党史的分期,另一方面这三部分的家书各具特色,也是重要原因。家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筛选这些家书的标准就是信仰,所选家书普遍能够反映作者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对党的宗旨的坚定信仰。

记者:“家书6万封、跨越500年。”您作为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征集、整理家书付出了大量心血。您和“家书”有何情感渊源?创办家书博物馆的初衷是什么?从媒体人转型成为收藏家,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张丁:要说我和“家书”的情感渊源,也值得一说。首先,我本身就是家书时代的亲历者,我既是家书的作者,也是收信人。在我离家上大学、研究生和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就是依靠家书与家人和亲友联系的,写家书、收家书、读家书是我们那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家书中的信息和情感功能我有着深切的体会。

其次,我有历史专业的基础,对传统文化抱有深厚的情感,同时也有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锻炼,能够很快抓住社会热点,并利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人脉资源去运作这个项目。我认为我是搞家书收集和研究较为合适的人,唯一的缺陷是我没有资金实力,也没有筹集资金的能力,这也限制了家书项目的顺利发展。总之,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去为家书建设一个“家”,那就是家书博物馆。

以前我是媒体人,现在我是博物馆工作者,并不是收藏家。我不是为自己而收藏,而是为博物馆而收集家书。我还是一名志愿者,我是志愿做这项工作的,不是别人强迫做的。这个转变,对我来说并不突然,可以说是比较自然的。有人说,媒体人是站在时代船头的瞭望者,那么博物馆人则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都是为社会服务,为人们提供精神营养,只是站的位置不同。现在我每天站在文化遗产(主要是家书)旁边,看护着这些家书,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弘扬其中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力量,这与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记者:自2005年起您发起“抢救民间家书”文化项目,一封封红色家书也随之涌现。红色家书有何特点?价值何在?

张丁:红色家书是指为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代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先进群体(主要是共产党员)所写的内容积极向上的家书。

家书博物馆收藏了自明末清初以来的6万余封家书,红色家书约占1/6。红色家书与其他类型的家书有一个共性,都是亲友进行书面交流的载体,记录了生命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是见证个体生命情感历程的原始档案,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五光十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家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历史变迁。红色家书又展示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挺立时代潮头,追求光明进步,勇于担当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些家书背后就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进的辉煌历史。

红色家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这些家书,我们得以走进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群体的内心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博大情怀;通过这些家书,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党的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家书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发扬,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家风家书都围绕着“家”,在您看来家书与家风有何关系?如何从家书文化延展到家风建设?

张丁:家书见证历史,家书传承家风。家风是在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的行为规范。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较长的时间延续,或代代相传,传承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在家风传承的过程中,家书、家训、家谱、家约、家礼、家规等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共同为家风赋能。而家书以其系统性、互动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既与家风相伴共生,又为家风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在家风的传承方面,家书的作用则更为强韧。

从家书文化延展到家风建设,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充分收集和挖掘家书资源,通过文献整理、展览展示,为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解家书家风、亲近家书家风的机会和场所;在全社会倡导写家书,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多通过家书来交流,以家书带动家风、校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完善顶层设计,把家书文化纳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来,在制度、人力、物力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创新呈现方式,让家书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记者:新媒体时代,书信是与家人相对传统、缓慢的沟通方式,尤其是年轻人对书信的认识也发生变化,您怎么看待书信(家书)在当前环境下的处境?

张丁:书信(家书)的衰落发生在当代,我们都是亲历者。同时我们也是新的通信手段的受益者,我们必须承认书信衰落的现实,不可能要求大家重新回到手写家书的年代。但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只能听之任之吗?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我们要把家书遗产保护好,其次要把家书的优秀传统传承好。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家书更新换代的有利时机,想方设法把散落在民间的家书集中起来,把老百姓的个人档案变成国家档案,科学保存,传之后代。同时,深入挖掘家书背后的精彩故事和文化价值,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适当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分享其中的真善美,让其中承载的精神力量和美好家风滋养更多的人。

(《人民周刊》2021年第11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信仰的旗帜高高飘扬
下一篇: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