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城东北的桥儿沟革命旧址,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静静矗立。走进其中,一面悬挂在教堂正前方的党旗分外惹眼。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是为了探寻一场发生在这里的重要会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上图:资料照片 下图:新华社记者张博文 摄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曾说,党的历史上有两次重要会议,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一次是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这次会议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能让党的领袖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桥儿沟天主教堂内的一件件文物和老照片中,蕴藏着答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面对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严峻形势,党中央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然而,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统一和独立、团结和斗争的关系,成为对抗战成败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蒋介石把共产党为促成国共合作的必要让步视为‘认输’,要求中共军队由国民党统一指挥。”延安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张建儒说,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国共合作不是“合并”,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但就在此时,一场错误倾向却在延安浮现。
1937年11月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从苏联回到延安。他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认为应把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对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许多正确观点提出批评。
“由于王明说他传达的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指示,加之党内长期‘以俄为师’的思维惯性,不少人一时不能明辨是非。”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讲解员岳娟说。
历史呼唤着改变。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举行。在全会上作《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的报告时,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
1938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与会代表合影。(资料照片 延安革命纪念馆提供)
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说,毛泽东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在这一正确路线的指导下,六中全会明确,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六届六中全会重要的历史贡献之一。”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管理处处长刘妮说,全会打破了教条化和对共产国际的神圣化,为全党全军带来新气象。此后,陕甘宁边区和各根据地大兴学习之风,再经过延安整风,全党完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桥儿沟天主教堂,这座由西班牙传教士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就这样见证了重大的历史。
也正是建立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基础上,毛泽东思想在延安逐渐发展成熟。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今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前进,一脉相承中有历史的铁律。”延安大学教授高尚斌说,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奥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