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一封革命情书,尘封了80年

2021-05-12 11:24:23    光明日报

林勃烈士的绝笔信。资料图片

“萍,不知是什么的牵连,在这样的工作繁冗中,我还时刻的惦念着你……”

三页泛黄的纸、纸上模糊的字迹,这封写于1941年的绝笔情书展示在2021年的宁波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感动了每一个看到它的人。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一段什么样的血色浪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开始寻找。

200公里外的上海,“萍”的女儿丁芃看着手机中的书信影印件,泪眼蒙眬。这个人,从自己有记忆开始就被父母告知要视作亲人;这封信,一直被妈妈像珍宝一样收藏。

4月26日,70岁的丁芃来到宁波。红色情书中的故事终于显出了原貌。

这封信,道尽他人生最后的温柔

黑白相片里的男人,留着精神的短发,丹凤眼透着坚毅,薄嘴唇紧紧抿着,模样十分清秀。这就是林勃烈士,1918年出生于宁波北仑小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日寇的刺刀下英勇牺牲,年仅23岁。

相片被放大,悬挂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的抗日展厅中。一同展出的,还有首次公开的绝笔信,两百余字,纸短情长。

“字里行间尽显温柔,真挚朴素的情感跃然纸上。”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馆长严辉仍然记得刚看到信件时的那份激动。两个月前,为了丰富展陈,该馆向镇海区档案馆征集红色史料。不久后,严辉在手机上收到了这封信的扫描件。阅读完全文,她被深深打动了——“这是一封革命情书啊!”

这封信的第一发现者、镇海区档案馆保管利用科负责人鲁小波说,记录显示,这封信是镇海党史办于1988年移交过来的,经办此卷宗的原镇海党史办工作人员为方便阅读还特意誊抄了一份。

随着档案整理的深入,一个不仅有着儿女情长,更有着家国情怀的青年共产党员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当年林勃入党后,在镇海县工委领导的澥浦民教馆施教团工作,宣传抗日救亡。在澥浦工作期间,林勃认识了余也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恋人。1941年,林勃担任镇海江南敌后抗日武装部队独立中队政治指导员。同年10月28日,独立中队移驻青峙村,准备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在此过程中,林勃放心不下余也萍,将千头万绪的深情化为一纸心声,向着恋人款款倾诉。

凌晨,国民党土顽集中优势兵力和盘踞在镇海的日军发起了偷袭。危急时刻,林勃奋不顾身阻击敌人,掩护部队撤退,最后弹尽被捕。面对敌人的劝降,林勃不为所动,严词拒绝,最终被日军连刺17刀壮烈牺牲。

这封信,一直紧紧贴在她的胸口

“我母亲曾多次跟我提到过这封信,她在回忆文章里也曾写过。”在镇海区档案馆中,丁芃一手扶着老花镜,一手隔着白手套轻轻摩挲着信件原件,久久不肯放下。

就在几天前,丁芃收到了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周雅飞发给她的“革命情书”新闻链接。原来,在4月20日晚上举行的宁波党史宣讲集中活动中,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宣讲员介绍了这封书信,引发本地媒体报道。一看到信件中的“萍”,丁芃就哭了:“我知道,‘萍’就是妈妈。”

随着丁芃的叙述,最后一块拼图终于拼上。

得知林勃牺牲噩耗,余也萍悲痛欲绝,与战友贺思真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寻找。经老乡指点,在青峙村一座荒山脚下的草丛里找到了林勃的遗体。她们用毛巾擦干了他身上的血迹,换上干净的衣服,再用薄板钉成棺材,把他埋葬在了青峙山上。手捧着染满烈士鲜血的毛线背心,她们在小学旁边的一个池塘里将它洗干净带了回来。

回到驻地,一封信静静地躺在桌上。打开来,“有谁知道我临行时的心境,更何况这一次”的字样刺痛了她的眼。“这一次”,居然是永别,那个叫她“萍”的男人从此与她隔在照片里。翻出背心,抚摸着那扎在背心上的17个刀口。她找出红线仔仔细细地补织起来,让那17个扎痛恋人的伤口变成了17朵思念的小红花。

“不仅这封信,这次展出的林勃的半身照也是母亲悉心保存的。林勃遇害后,母亲继续着自己的革命之路。她始终将照片和信件缝在胸口的口袋里,贴身保管。行军总要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照片和信件都湿透了。她就把它们焐干、晒干,用装满热水的茶杯慢慢熨干。”

就这样,这封书信被余也萍珍藏了近半个世纪。去世前,她将信与其他资料一并移交给了镇海党史办。

这封信,升华着他们的革命情谊

北仑区王家溪口公墓烈士陵园,杜鹃花与松柏环绕着的林勃烈士墓碑静静矗立着。

“我替妈妈来看您了。”4月26日上午,丁芃在墓碑前献上了鲜花,这是她第7次为林勃扫墓。“这些年,只要有机会,我都会来祭扫。”

从丈夫到子女,余也萍一家两代人,几十年来把林勃当成自己的亲人。

1947年,余也萍与战友丁公量组成了家庭。婚后,她时常向丈夫说起想要寻找当年匆匆埋葬的林勃。1959年,丁公量带着部队来到镇海进行海上练兵和演习,他趁此机会去寻墓。

很快,他找到了当年林勃牺牲的大致位置,但一切都与余也萍所描述的“有所小学、有个土地庙、有棵大树”不一样了。小学原校舍已焚毁,路边确实有个小庙,庙旁有棵多年的大槐树。可只见满山的柴草,不见有墓,也不见有土墩。丁公量找到当时的青峙大队领导,但大家都不知此事。他又找到了几位老人,有人摇头,也有人模模糊糊有些印象。正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时候,旁边有个放羊的男孩插嘴说:“我知道!我上山割草时看到过,我带你们去!”

在男孩的带领下,丁公量很快找到墓的位置——一处高高的草丛里,有一块插在土里的不大的木牌,上写“林勃先生之墓”。丁公量高兴极了,连忙跑到大队部介绍林勃的情况,希望他们好好保护烈士墓地,并请他们向上级反映,希望修建坟墓,改木碑为石碑,并改刻“林勃烈士之墓”。

2011年,林勃墓迁入王家溪口公墓烈士陵园。

后来,丁公量在回忆文章《林勃的墓》中这样写道:“我不认识林勃,但我听也萍说过林勃死得很英勇壮烈。不要说是共产党人,只要是爱国志士都会非常尊敬林勃烈士的。”

1965年,余也萍一家从南京迁居上海,离宁波更近了些。此后,余也萍几乎每年都要来宁波扫墓,还会到墓旁的延陵小学宣讲林勃事迹。1989年,余也萍因病去世。弥留之际,她嘱咐丁芃,一定不要忘记林勃。

这封信,让红色精神得以延续

每天,43岁的王家溪口公墓管理员郑惠都会到烈士墓前巡视一圈,维护墓地环境。“我从小听着林勃烈士的故事长大,这次他的绝笔信时隔80年现世,让我受到很大的震撼。当年,这群年轻人怀揣着革命理想,舍小家为大家,这种精神太宝贵了。”

目前,园内共安葬了42位革命烈士,包括解放舟山群岛牺牲烈士、因公牺牲烈士以及无名英雄等。“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碰到自发前来祭扫林勃烈士的人。”郑惠说,有党员、群众、林勃烈士旧村人等。

“宁波人民始终没有忘记林勃烈士,我真的很感动。”丁芃说,有一年祭扫,她怕麻烦别人,就独自一人从上海坐车来到宁波。虽然已来过几次,但她还是不熟,便一路问一路找,最后终于坐上了前往目的地的公交车。当人们得知她是为林勃烈士扫墓时,乘客们抢着让座,司机还热心地给她指路。

“如今,年轻人一般都是听长辈讲当年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而林勃烈士的这封书信,还原了那个年代的革命爱情故事。这让他们发现,这些先烈不仅是英雄,更是寻常人。两个年代的距离被拉近了。”严辉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封信的故事,将林勃烈士的事迹传播出去,让这份红色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鲁小波则重新一头扎进了党史档案。“我们目前在进行‘百年百件档案精品’工作,以反映党这10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杰出成就。其中1921年到1949年期间,以查找革命烈士相关资料为主。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感人书信面世。”

1941年的深秋,林勃刚刚到达青峙村。安顿下来的第二天,或许是在傍晚,或许是在清晨,在心灵最宁静的那一刻,林勃想到了可亲可敬的恋人,胸腔里溢满柔情,提笔写下了这封信。最后一句,他这样写道:“旁的留到碰面时再谈吧!我是在这样想。”

他是期待的。期待着久别重逢,期待着山河无恙,期待着春暖花开。(记者 曾 毅 通讯员 干杉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解放重庆——血洒山河换新天 山城破晓见黎明
下一篇:“工业中国”奋起的缩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