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月18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一片一片如墨染的黑云垂悬于天空,像一口巨大的黑锅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冬末春初的北京,冷风横行、寒气逼人,狂风卷着漫天雪花袭来。
为了反对“八国通牒”,群情激愤的学生和市民走上街头。一位穿着朴素的女青年手里擎着校旗,昂首挺胸走在游行队伍的前端,行至铁狮子胡同1号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几个端枪的士兵如临大敌,冰冷的枪口对准了手无寸铁的她。
突然间,枪声响起,府卫队士兵手中罪恶的子弹喷射着火焰,射向前方的游行队伍。顷刻间,这名女青年身中数弹,倒卧在血泊之中,献出了自己年仅22岁的生命。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年4月12日,鲁迅在《语丝》周刊第74期发表传世名篇《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悼念这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女青年刘和珍。他在文中对刘和珍这位新女性短暂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今天,走进八一大道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肃穆宁静的展厅,一张刘和珍清婉笑容的照片与鲁迅笔下“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的形象重合起来。时光荏苒,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满怀敬意,追寻这位被镌刻在时光里的革命烈士的红色足迹。
新女性的先觉者
1904年的冬日,刘和珍在江西南昌东湖区毛家园一带呱呱坠地。她出生于贫民家庭,困苦的家境、多舛的经历,磨炼了刘和珍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精神和坚强果敢、英勇无畏的性格。虽然生活窘迫,却阻碍不了刘和珍读书的热情。
14岁那年,刘和珍从女子公学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发榜那天,名单前挤满了人,她也挤在人群中。只听有人议论说:“这下可好了,读师范不要钱,还有人给米、给书。”听到这话,刘和珍转过身来笑着问:“你知道这米、这书是哪里来的?”
“是官府给的。”
“不!”刘和珍用清脆的嗓音说,“不是官府给的,这粮和书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我们要努力读书,才对得起老百姓。”
此时,小小年纪的刘和珍,语音虽显稚嫩,但敢于说“不”的精神,已经有所展现。
进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后,新文化运动正在全国兴起,各种宣传民主思想的刊物,雨后春笋般地创办起来。刘和珍广泛阅读《新青年》《新潮》《创造》等大量进步书刊,在这些进步书刊的熏陶下,她的视野逐步开阔,她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前途,也深深感到青年正肩负着改造旧中国的重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火种从北京燃向全国。刘和珍也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刘和珍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迫使学校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刘和珍作为带头人之一,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面对落后的封建习俗,刘和珍敢于挑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南昌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两三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刘和珍“首倡剪发,有伤风化”,勒令她退学。这激起了剪发学生的无比愤怒,她们立即签名提出“我们也退学”。校长在学生反抗的压力下,只得收回成命。当时南昌其他女校也纷纷响应,不少学生剪了短发。
1921年的冬天,孙师毅、刘和珍和钱鸿伟等进步青年在南昌组织发起成立了进步社团“觉社”,意思是“觉悟青年之社”。“觉社”成立之后,刘和珍对几位同学说要办一个周刊,这样可以交流思想、研究问题、抨击时弊,觉悟就提高得更快了。大家都表示赞同,并一致推选她担任主编。周刊定名《时代之花》,刘和珍负责编稿、发行等多项工作。《时代之花》一共出了7期,深受各校青年学生的欢迎,许多人争相传阅,从中受到鼓舞,增强了斗志。袁玉冰在《江西的出版界》一文中,对“觉社”创办的刊物给予很高的评价:“这种周刊,不单是女界的‘明星’,就是江西出版物中,也算是很不容易看到的。”
领导北京女师学潮
1923年秋,刘和珍从南昌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这一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任用反动政客彭允彝为教育总长。这一任命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愤慨,不少国立学校的校长愤然辞职,以示抗议。1924年2月,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委任杨荫榆为女师大校长。当时,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同年11月“驱杨运动”爆发,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期间,在时任教育总长的唆使下,刘百昭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百余人打伤学生,断电、断水、断炊,逼迫学生离校。1925年8月10日,北洋军阀政府颁发了停办女师大的命令。女师大停办以后,进步师生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教育总长等人。
长达一年之久的“驱杨运动”以学生的胜利宣告结束。1925年12月11日,刘和珍主持召开了有300多人参加的庆祝复校斗争胜利大会。为了庆祝斗争的胜利,刘和珍、许广平等20多位同学在校门口合影留念,并请鲁迅题词。
反抗强权虽殒身不恤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天津大沽口挑衅,炮击国民军致死伤多人。国民军反击之后,日军以北洋政府违反《辛丑条约》为由,要求执政段祺瑞撤除大沽口防务。英、法、美、意、荷、比、日、西八国军舰云集大沽口,发出以武力相威胁的最后通牒。
3月16、17日,在北京以徐谦、李大钊主导的国共两党负责人开会,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3月18日,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北京市党部,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市委,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与80多所学校共5000多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
当天上午,刘和珍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名义打电话给林语堂教授,请求停课一日参加天安门示威大会。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坚持动员和组织工作。队伍集合后,她发表了激昂而简短的演说,随即带领同学们向天安门示威大会会场奔去。
示威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经东长安街、东单、米市大街、东四牌楼,浩浩荡荡向位于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进发。游行群众手拿小旗,沿途散发传单。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她把校旗扛在左肩上,右手举起拳头边呼口号边大踏步向前走着。
这一天,正是段祺瑞召开例会的日子,由于段祺瑞拒绝接见游行代表,很快发生了争执。这时候,涌出大刀队几百人,举刀便砍。接着,政府门前埋伏在各处的卫队向群众射击,枪弹乱飞,血花四溅。
据史料记载,这场有预谋的大屠杀,持续了近半个小时,伤200多人,死亡47人。刚刚22岁的刘和珍便在其中,在她跑到东辕门时身中数弹,同学杨德群、张静淑等人上前营救,也中弹倒地。
刘和珍之死,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写道:“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刘和珍牺牲后,她的未婚夫方其道写下挽联: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惜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疆场共有约,白宫溅血泣黄泉。当天,方其道也在北京,劝患病的未婚妻不必去,但刘和珍没有听。在执政府门口,两人曾远远地见着一面——最后一面。
1926年4月,段祺瑞政府倒台,中华大地上,也发生了不少风云激荡的变化。但这些,那个面容清秀、风华正茂的纤弱女生都看不到了。
如今,刘和珍的出生地毛家园早已变了模样,在她的母校豫章师范学院内有为纪念这位烈士而命名的“和珍广场”。而在北京158中学校园西侧的庭院中,一座方柱尖顶汉白玉纪念碑正面刻着16个大字: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每年3月,当碑两侧松柏遍染新绿,玉兰花重吐芳芽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来到碑前讲述先烈的革命事迹,敬献上亲手制作的花圈,表达他们对先烈的敬仰和纪念。刘和珍烈士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后来者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