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就关于社会主义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内容的一部分形成《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文,后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篇讲话始终围绕改革和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而展开,并对实践中如何更好坚持改革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谈话中首先回顾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并且进一步提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也是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经历曲折和失误的重要原因。共产主义作为革命和建设时期始终的信念理想,也是开展各项工作重要的精神支柱。但共产主义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美好蓝图的实现需要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作保证。邓小平明确强调:“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标,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只有充分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创造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是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要求,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致使经济发展迟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充分改善。因而应该以生产力标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为重要的尺度。突破过去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基点放在生产力发展这一层面,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在农村启动,使得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并进一步推动改革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而城市经济改革比农村经济改革涉及的环节更复杂,风险也更大。但邓小平明确阐明“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他充分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环节,将改革提升到关系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改革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应该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变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很长一段时期,存在一种僵化思维即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束缚生产力的因素,因而也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在强调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同时,还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始终坚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从实践进程来看,中国的改革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逐步完善各种环节,充分体现了改革在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动力作用。
改革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发展生产力、进行改革是邓小平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的重要论断。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进程中破除各种错误思潮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在文中尤其强调:“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且“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这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为了适应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邓小平提出:“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是有利的,而且“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因为公有制经济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就是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始终注意不出现两极分化,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所决定的。邓小平始终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在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就要进一步解决分配和调节的问题,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都要加强对分配问题的宏观调控,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在改革中,公有制占主体与共同富裕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重要原则,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体现。
邓小平在这篇文章中还特别强调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充分总结国内国际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本国实践,基于历史规律发展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则用到自己的实际中去。”这条原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重要论断正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着眼于中国的实践发展所作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今天重温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于新发展阶段更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