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采集造血干细胞期间医生为丁玲监测各项身体指标。 赵正阳 摄
11月2日,郑州天气微冷,但河南省肿瘤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却暖意融融,在亲友的陪伴下,林州市人民法院法警丁玲在这里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了这一天,她等待了15年。她捐献的“生命种子”将挽救一名与她素不相识患者的生命。
今年37岁的丁玲是一名基层法院法警,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家风清正的家庭里。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丁玲的内心向往正义,也乐于奉献爱心。
加入中华骨髓库,丁玲说是个偶然。“2006年5月的一天,我在路过林州市红旗渠广场时,看到了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了解到目前还有很多血液病患者因无法得到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而饱受病痛的折磨。”
丁玲回忆说,工作人员的话触动了她的心,当时就决定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能有机会去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甚至挽救一个濒临破裂的家庭。于是,她填写了捐献志愿书,并留下了自己的血样。
但是丁玲没有想到,实现救人的心愿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而且一等就是15年。今年8月,丁玲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她一名患者与她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当时没有任何犹豫,说‘我愿意’,为了这一天,我等了15年。”
在前期进行高分辨检测和全面体检阶段,丁玲并没有告诉家人和同事,而是自己一个人悄悄去安阳做了各项检查,并严格按照医院要求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在各方面完全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条件后,她郑重地在捐献通知书上签上名字。
等确定了捐献日期,丁玲才把这件事告诉家人和单位同事,也得到了家人和领导同事的支持。上小学的儿子对她说:“妈妈,我们都支持您,我为有您这样勇敢善良的妈妈感到骄傲!”
丁玲所在的单位林州市人民法院也帮助她排除后顾之忧,并号召全院干警向丁玲学习,支持公益、奉献爱心,让爱的火种薪火相传。
在丁玲自己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当然她也为自己能尽绵薄之力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感到幸运和自豪。“据说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够配型成功的概率是上万分之一,甚至十多万分之一,我能配型成功救人也是我的幸运,救人我责无旁贷。”丁玲说,她也希望通过这次捐献,带动更多的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队伍中,为更多患者带去生命希望。
据河南省红十字会统计数据,丁玲是林州市首位、河南省第1040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