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育桃李 八方支援见真情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作为我国边境县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片区底子薄,扶贫扶智对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步跨千年”背后,一批批优秀的支教团队来到滇西,改变了当地的教育面貌。从连续33年支援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团队,到教育部2020年9月启动的怒江教育帮扶团队,支教为滇西边远地区的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改变了许多贫困学子的命运。
从“木材换人才”到“海安舅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海安与宁蒗的缘分从树木始,终归树人。1987年秋,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达岭率团到海安学习考察,深感于两地教育水准的差距。此时,沿海地区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安县缺乏建设用木材,一份“以木材换人才”的支教协议就此签订。
1988年8月,首批35名支教教师拖家带口来到几千里外的小凉山地区,参与建设以宁蒗、海安两县县名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初级中学”。到达的第二天,奔腾的泥石流倾泻而来,冲垮了堤坝,冲进了操场,冲进了老师们暂时栖身的木板房,被褥行李全都浸泡在一尺多深的泥浆里。一位年轻老师在日记中写道:“十几个人挤一间住房……抬头是层层叠叠的山,低头是泥泞一片。只想家,想家。可最终还是想到了此行的责任。”
支教老师行动起来,手挖肩挑,挥汗如雨,清理学校内的淤泥,购来木头搭建临时教室、饭堂。临时住地没有水,饮用水都靠蹚沟越坎从数百米外一桶一桶抬回;宁蒗海拔高、沸点低,饭煮不熟,老师们常常以土豆充饥;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初一新生的基础还达不到海安四年级小学生的水平,不少人连四则混合运算都不会。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时抽烟、吃东西、不服管教的现象时有发生;风俗习惯禁忌和家长的不信任更是支教教师面前的一座大山……
海安老师们首先从管理入手,制定出台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推行年级组长管理制、教师岗位目标责任制、骨干教师把关制,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管理严起来了,问题也接踵而来。海安团队准备禁烟,当地老师说:“刹不得!彝族谚语说,‘烟为子孙烟,吸烟子孙旺’,你要禁烟,不是断人家香火吗?”在当地教育局领导支持下,海安老师设立举报奖惩制度,成立禁烟小分队,张贴禁烟倡议书,组织辩论赛、征文活动,并且带头不在校园吸烟。渐渐地,校园里再也看不到学生吸烟了。
支教老师的爱心,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连续4次支教的蒋柏森,只要少数民族教师家中有红白事,就一定登门看望;前后5次支教的丁爱军、蒋蓉夫妇把自己在宁蒗的宿舍改造成了贫困学生的“家”,经常为民族学生“开小灶”;教导主任闾祥泰放弃休息时间,常年免费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修理电器;李培余老师寒夜里为白族学生阿秀英送去温暖的棉被;田宝山老师将快要辍学的普米族孩子卢玉明接回家里,包吃包住;周政老师连夜摸到被父母逼婚停学的彝族姑娘刘代金家,送上了师生802元捐款,并苦苦说服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
33年来,先后有10批次、285人次,共216名海安老师来到宁蒗支教。海安支教老师让一批又一批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累计培养两万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输送1万多名大、中专生,其中有9名市高考状元和6名市中考状元。在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口中,海安支教老师从“江苏佬”变成了“海安舅舅”。
名师支援决胜脱贫攻坚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中缅边境、滇藏接合部,是“三区三州”中贫困率发生最高的州,集民族、山区、边境、贫困、边缘、散居于一体,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致贫原因复杂。“十三五”期间,怒江州校舍面积增加57.86万平方米,校园实现网络全覆盖,所有县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全州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14年免费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失学辍学成为历史。
硬件差距的抹平凸显出真正棘手的核心问题:功能教室有了,上课的教师很多学校没有;信息化设备配上了,很多教师不会用、不常用、不爱用;教室桌椅更新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旧的一套;辍学学生是找回来了,但很多教师教不了,影响了课堂。
进入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2020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名师领航工程怒江支教行动。来自全国23个省市,由首期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精心挑选出来的60名支教教师从祖国各地奔赴怒江。名师领航工程怒江支教行动前后两学期共两批,第一批60人,第二批共54人。平日里常常作为受援地身份出现的中西部民族地区,如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广西、贵州、甘肃等地都派出了自己的支教老师,民族大团结在怒江支教行动上充分呈现。
“入选名师领航工程的老师都是各地各校的业务尖子和佼佼者。通过自愿报名,很快就达到了校均3人的基本要求。”名师领航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各两个学期共一百余人次的支教教师中,有名师领航工程工作室主持人7人,其他成员中也有多名特级、省名师或者候选名师。有夫妻俩或者带孩子举家前往的,有夫妻接力的,也有原定支教时间结束后主动请缨接续甚至表示有需要就留下的。“在自己学校都是骨干,在自己家里都是脊梁,佳话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大爱,是责任和付出。”该负责人表示。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改革完善‘国培计划’,深入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乡村人才振兴,端赖教育。而教育需要爱心,也需要帮扶对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依托“国培计划”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在怒江、凉山地区开展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支教送教综合行动,依托中央电教馆等单位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托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推进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依托三大校园长中心和当地高校推进的精准培训和精准帮扶,为乡村教师发展体系提供了教育帮扶的“怒江模式”。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同饮一江水,我们心连心!”这是开学第一课上第十轮海安宁蒗支教领队、云南宁蒗民族中学副校长陶长江给学生上课讲的第一句话,也是滇西支教团队久久为功背后的内心写照和深远动力。(记者 刘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