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给你们送的物资,最近你们千万不要出门啊。”8月24日中午,扬州邗江区双桥街道志愿者赵天萍开着电三轮,将两袋大米、一桶食用油、一箱八宝粥等物资,送到武塘社区低保户赵大叔家中。送完这一户,赵天萍又赶至另一处,为一位滞留扬州的外地人送午饭。
赵天萍是全市3万多名正奋战在抗疫一线志愿者中的一员。在抗疫各个环节,“红马甲”奔忙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年龄不一、来自不同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用一样的坚守凝聚成战疫磅礴之力。
社区村头“万事帮”——
“居民不好办的事我们全包了”
疫情期间,“足不出户”“足不出小区”成为众多扬州市民自觉的抗疫行动,而居民日常生活保障的重任,则落在了志愿者身上。
20个口罩、1袋大米、1份蔬菜、1份包子,这是扬州杉湾花园四期供给独居老人的物资包。8月23日,为27户独居老人送物资上门的任务,交到了昌明、韩晨、陈斌3名来自教育系统的志愿者手中。他们对照名单和楼栋号,挨家挨户配送。天气炎热,小区里不少楼栋没有电梯,57岁的昌明身着防护服,左右手提着大包小包,上上下下地跑,一趟下来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不到两小时,物资分送完毕,浑身湿透的陈斌有些眩晕,“老人尽早拿到物资,能安心居家,流点汗,不辛苦!”
“各位居民,你们安心宅家,需要什么说一声,我帮你们买。”疫情发生后,80后石洪霞主动来到扬州竹西街道黄金社区做起了志愿者,负责辖区黄金村、董庄、电厂宿舍等几个小区的志愿服务,居民不好办的事全包了。从8月22日开始,石洪霞每天负责100多户居民的商品采购,一趟不够就跑两趟,超市成了她每天必去的地方。采购完成后,她还要根据清单,挨家挨户给居民送到门口,实现“无接触配送”。
报名成为志愿者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曹孟陬,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抓起手机,看看社区物资群里居民有什么需要,网格群里对志愿者有什么安排。24日上午10点,文扬社区旺庭公馆网格群里通知,可以“接龙”购买沙头蔬菜了!曹孟陬赶忙做了一个小程序放进群里,方便居民线上填写需求。不到两小时,200多个居民完成线上填写,曹孟陬再按照楼栋进行整理分配给各个楼栋长,依次确认订单。“这次的订单联系到了沙头农户,两边一对接,助农又惠民。”曹孟陬介绍,从23日开始,光是旺庭公馆的居民就订购了鸡毛菜200多份,韭菜150余份。
在封闭小区,志愿者们每天都要分装分发几百斤物资逐户送到居民家中。老小区没电梯,单元规划又不统一,志愿者常常跑错门,走冤枉路。“要不我画个图吧。”志愿者张传捷是工程专业出身,他用一个下午,就画出了7栋包干楼栋的手绘图,还专门设计了7栋楼间的最佳路线,指引志愿者以最短时间、最短距离送达目的地。这样的“精准服务”,不仅赢得志愿者们的叫好,也让及时得到物资的居民纷纷点赞。
防控网上“守门神”——
“不漏一户一人是我的职责”
“把宝带34号楼管好、管严、管紧,把楼栋的人员排查清楚,不漏一户一人是我的职责。”负责宝带34号楼防控任务的志愿者刘金宝,是在扬州技师学院工作的一名退伍军人,连日来,这栋楼里的家家户户成了他琢磨的头等大事。“出门必须有手续,必须做好自我防护,你们不只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为大家负责。”面对下楼想外出的住户,刘金宝总会多唠叨几句,生怕大家放松了自我防护。“居民说我就像过年家里贴的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我的任务就是把好这个楼栋门,把疫情关在门外。”刘金宝说。
随着从集中隔离点返回的居家隔离人员逐渐增多,此类人群的定期核酸检测尤为重要。8月22日,来自扬州市交通产业集团的7名信息采集志愿者,组成入户核酸检测服务小分队,协助医护人员完成检测任务。志愿者葛飞龙、万欣悦作为首发信息采集员,丁久和、曹丽华作为后备队员随时准备接替,另外3人找来了三轮车,专门负责做好换点转运、消杀、递送防疫物资等后备工作,7人“流水线”作业,无缝衔接。当天,7人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坐着电动三轮车先后转战新庄新村、新庄二村等6处检测点,累计入户检测39人,协助医务人员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个是每天过往车辆的具体信息,从车牌号、车辆起止点、驾乘人员身份证信息、体温、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日期,每一项我们都要登记备案,坚决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在沪陕高速杭集收费站卡口内,来自交通系统的志愿者赵家伟认真记录着车辆和人员信息。7月28日起,扬州疫情防控升级,杭集高速出入口全面封禁,禁止任何车辆驶入驶出,志愿者协助执法人员对过往车辆进行劝返,赵家伟也在卡口奋战了十多天:“我们志愿者多跑跑腿、动动嘴、用用心,扬州防疫大局就会尽早往好的方向多前进一步。”
线上线下“包知晓”——
“要让防疫政策应知尽知”
疫情发生以来,扬州志愿者们发挥自身所长当好宣传员,将防疫知识、暖心提示送进千家万户。
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平山乡学士社区,迅速组建一支疫情防控宣传队,将流动小喇叭装在巡逻小分队的电瓶车上,16名志愿者、物业人员等按照网格片区分为9支小分队,小喇叭跟着巡逻志愿者“走街串巷”,将防疫最新要求传播给老百姓。学士社区志愿者朱文彤说,“我们巡逻志愿者每天从早7点一直到晚10点,每3小时换一班,巡逻过程中只要听到小喇叭,一些老年人就能快速找到志愿者寻求帮助。”
“打竹板,听我讲,不握手,不聚会,微信视频表心意……”连日来,由扬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顾伟创作的快板作品《扬州人,抗击疫情一条心》,在很多市民的朋友圈转发。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介绍,疫情发生以来,扬州市曲艺研究所近20名演员当上文化志愿者,用抖音短视频“跟进”抗疫最新进展,创作了10多部作品。“基本上都是一两分钟的短视频,提醒大家出门戴口罩、配合核酸检测等,讲述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感人故事。”
“及时了解疫情信息、掌握防护知识,对于普通人而言很容易,对有听力障碍的市民却存在诸多障碍。”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吴耀宇通过手机和电脑,先后录制了《手语抗疫指南》《聋人核酸检测提示》和《聋人居家生活提示》等大量手语视频,向听障市民宣传科普常识和防护措施,传递最新疫情信息,他发布的短视频等内容总浏览量目前已近10万人次。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我们安心在家足不出户,就是对抗疫的最大支持……”每天上午11点和下午5点,扬州康乐社区杨庄街坊的志愿者们都会提着小喇叭在小区里面转悠几圈,“这个小区是扬州最早被封闭的,算下来居民们已经足不出户快一个月了,多少会出现烦躁情绪。”康乐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皓说,“我们把励志抒情的歌曲和防疫要求融合在一起,每天定时循环播放,安抚居民的焦虑不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