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5日)是全国“残疾预防日”。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生命周期预防残疾的手段、措施,上海建立健全残疾防控体系,于全国率先开展多项贯穿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残疾筛查项目。
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干预
全力保障母婴安全
预防关口前移,上海不断完善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和孕产期保健衔接机制,探索针对风险人群早期识别、规范转诊和多学科合作的综合评估与诊治模式,推进完善产前诊断(筛查)网络,将生育医疗费补贴由3000元提高到3600元,做实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筛查,在全国率先全覆盖开展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2020年,本市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听力、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分别达到97.87%、97.98%、99.83%,并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罕见病诊治中心。
为全力保障母婴安全,上海强化危重会诊抢救网络体系建设。本市依托市级综合性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建立了5家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和6家市级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通过与全市16个区辖区实行“分片对接”,形成了“覆盖全市、及时响应、有效救治”的母婴安全保障网络。
“十三五”期间,本市在瑞金医院、中山医院2家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医院建设了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进一步充实“7+6”危重会诊抢救网络;新建7个孕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和3个产科实训基地,配置26辆新生儿救护专用车辆,打造“流动的NICU(儿科重症监护室)”,实现长三角跨省市转运。2020年,全市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8.5%和91.4%。
强化早诊筛查
预防糖尿病致残、老年视力残疾
我国正处在老龄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进展的时期,关注因慢性病、年龄增加导致的疾病致残对大城市残疾预防工作紧迫而必要。
糖尿病是影响本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本市35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1.6%,其中知情同意并接受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患者约73万人;超过四成糖尿病患者不知晓自己的血糖水平;已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仍有约七成血糖控制不达标。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包括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及大血管病变在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可引起失明、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
本市重视糖尿病防治工作,将糖尿病防治纳入《上海市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和《“健康上海”行动》等专项工作,不断强化糖尿病的早诊早治和社区健康管理。2015年起,本市依托实施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探索建立了“医防融合”机制下的、覆盖本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和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糖尿病预防与诊治服务体系。自2017年以来,本市深化推进糖尿病风险筛查和精细化管理,将居民糖尿病风险评估、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筛查和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筛查等纳入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管理,以促进提高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糖尿病社区服务管理效果,努力减少糖尿病对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截至目前,上海市累计对105万居民开展了糖尿病风险评估,为43万高危人群进行了糖尿病筛查,为30余万糖尿病患者实施了糖尿病肾病、足病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筛查,对发现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及时转诊。
作为老年生活质量的又一关键健康问题,2020年,上海在为全市28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信息化眼健康档案的基础上,重点为本市65岁以上户籍人口中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最好眼日常生活视力<4.5)人群进行验光服务,对验光检查中发现有未矫正屈光不正的贫困对象提供免费配镜,对检查中好眼矫正视力无法提高至4.5的对象进行转诊服务。本市据此不断建立健全老年人屈光不正矫正长效机制。
建“伤害综合监测体系”
研判原因、趋势减少发生
伤害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又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致残率。根据导致伤害的机制,伤害可分为道路交通伤害、跌倒/跌落、中毒、烧伤和溺水等类型。
为全面掌握本市各类严重伤害事件的原因、发生和变化趋势,2020年11月,市卫健委组织制定并印发《上海市伤害住院病例登记报告办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共14条,主要内容包括登记报告的目的、内容、方式、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等,规定所有因伤害在本市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且明确诊断符合伤害病例定义定的病例均需登记报告,医疗机构通过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报送伤害住院病例的伤害发生信息和伤害临床信息,具体包括伤害发生原因、发生地点、致伤意图、临床诊疗结果等。
记者检索发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均提出要“加强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专家分析,登记报告的目的在于,可掌握区域内不同类型原因致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评价措施效果等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减少伤害的发生。
残疾预防重点知识
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
1.有计划怀孕,避免大龄生育。
2.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
3.主动接受婚前保健服务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4.不偏食,补叶酸,科学补碘,合理控制体重。
5.防止孕早期感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6.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
7.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
着力防控疾病致残
1.合理膳食,少油、少盐、少糖,多吃蔬菜水果。
2.坚持运动,吃动平衡,避免超重肥胖。
3.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
4.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
5.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6.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远离传染源,及时全程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7.保持心情愉悦,与他人和谐相处,发现心理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8.及时就医,遵从医嘱,规范治疗。
努力减少伤害致残
1.照看好儿童,防止溺水、跌倒、坠落等伤害。
2.营造安全家居环境,加强平衡锻炼,减少老年跌倒。
3.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预防交通伤害。
4.购买正规产品,按说明书正确使用。
5.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做好职业防护。
6.学习避险、逃生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7.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科学处理损伤。
显著改善康复服务状况
1.尽早开展康复,避免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2.树立信心,坚持系统康复训练。
3.科学适配辅具,提高生活质量。
4.勇敢面对残疾,主动走出家门。
5.家属积极参与,全面介入康复过程。
6.尊重差异,平等接纳残疾人。
7.爱护无障碍设施,主动为残疾人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