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公益 > 正文

一支永不凋谢的“格桑花”

——湖北文理学院赴藏支教团队的故事

记者 夏静 通讯员 晏华华    2021-07-28 12:59:14    光明日报

6月10日,在湖北文理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丁世学用“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的故事勉励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014年,学校组建第一支“格桑花”支教队赴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开展义务支教。连续7年,11批58人次爱心接力,与大山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截至目前,有7名支教队员毕业后重返西藏,扎根基层,在那里就业安家。

以支教结缘,湖北襄阳与西藏山南人民联系更加紧密。7年来,两地开展互访交流活动35次,现有55名西藏籍学生选择就读湖北文理学院。

“只要心里装着这片热土,一切困难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2015年3月,第二批支教队员涂波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到达了“世界屋脊”。琼结县位于藏南谷地,三面环山,平均海拔3900米。刚到时,强烈的高原反应和干燥的气候,让他头痛睡不着觉、口干舌燥。“那段时间,我的队友柯常松就像个奶爸,随身带着卷纸,因为我随时都会流鼻血。”涂波回忆。

高寒缺氧,并没有让支教队员退却。涂波在支教日记中写下:“只要心里装着这片热土,一切困难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刚适应这里,支教期就快结束了。临走前一天,平常不怎么爱说话的土多热旦跑到柯常松面前,紧紧地拉住他的手说:“老师再给我们上两节课吧,你们别走了,行吗?”其实,柯常松也舍不得孩子们,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在给母校的信中,他写道:“支教时间太短了,刚适应就要走,而祖国的边疆正需要年轻人。”毕业后,涂波和柯常松放不下孩子们,选择重返西藏工作。

有两次支教经历的吴顺喜觉得自己的事业就在西藏,认为这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毕业后,他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地重返西藏。目前,吴顺喜是山南市琼结县琼结镇仲堆社区的第一书记。

刚到仲堆时,他记不住乡亲们的名字,藏族同胞们的名字中相同的字很多,容易记混。为了加深印象,闲暇时他常去乡亲们家坐坐,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有什么困难、需要社区解决什么问题。农忙时,他主动下田,帮乡亲们收青稞、小麦,挖土地,话收成,一来二去就和乡亲们都熟了。当听到一声声“书记啦,突切其”(“谢谢书记”的意思),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愿。

2019年,吴顺喜的事迹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事迹展,组委会评价他“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和边疆建设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近几年,湖北文理学院一批又一批学生爱上西藏。在“格桑花精神”感召下,湖北文理学院33名非支教队毕业生进藏就业创业,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高原。

2016年,任宇鑫放弃北京的工作机会,选择成为一名西藏基层公务员。工作中,她总是想着为老百姓多做些什么。她结合自己的特长创办了“吉雄镇藏爱义务舞蹈培训班”,利用下班时间义务教藏族小朋友跳舞。

学校还创办了“格桑花之家”。“以前的支教队员来湖北出差或路过湖北时,都会专程回家看看。”支教队指导老师、学校团委副书记龚丽丽介绍,每年开学,学校举办面向新生的“格桑花”事迹报告会,每次招募活动都有500多人报名,以支教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已成为湖北文理学院的新生第一课。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担当”

“格桑花”支教队缓解了琼结县教学师资不足的压力,也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支教队员们创新教学方式,主动承担了电教式教学的示范课任务,让课堂成为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针对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问题,第一批支教队员和风帆、王松创办了毕业年级补习班。2015年,琼结县中考考取内地西藏班的人数从2013年的1人增加到28人,中考成绩在地区12个县中排名第一。

九年级的加措英语“跛腿”,影响了综合成绩。吴顺喜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时间给加措辅导,不间断地持续补了两个月的课,期末考试,加措的英语成绩提高了40多分,总成绩排名年级前十,如愿顺利考入武汉西藏中学。

7年间,支教老师编辑出版了琼结中学第一份汉文校报,举办了第一届艺术绘画展,组建了第一支合唱队、第一支武术队、第一个葫芦丝演奏团、第一支国旗护卫队,成立了绘画社、足球社、科创社等学生社团,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仅如此,湖北文理学院为琼结县中学捐赠了10台编程机器人,激发了孩子们的实践创新意识。琼结中学在2017年“北斗领航梦想”全国青少年北斗科技实践系列活动中,获中学组一等奖。

鼓声、歌声、加油声、欢笑声……自从有了“格桑花”支教老师,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各类文体活动让校园欢腾起来,学校一些原本闲置的乐器设备也被“激活”。

身为支教老师的大学生们,通过公益众筹,集资建立“格桑花·心桥”心理辅导工作室,聚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种植“格桑林”,以景观实物教育引导当地学生感恩社会立志成才;募资设立了近8万元的“格桑花支教爱心基金”,资助困难学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7年来,队员们以支教实践为基础编写的《西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等多篇论文发表,调研文章《西藏走上了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为政府开展基层治理提供了参考素材;《浅谈西藏“宾顿白面藏戏”及其传承》《西藏琼结“久河卓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等学术论文为藏族传统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琼结中学校长王奇君对支教队充满感激之情:“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大学生,为了孩子们甘于奉献青春智慧。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担当。”

2019年,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队荣获中宣部授予“最美支边人物”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获奖集体。湖北省委宣传部、高校工委表彰“格桑花”支教团队,并评价“在援藏支教中服务当地成长自我,是新时代新青年投身建功立业中国梦的典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格桑花”支教队在雪域高原“含苞”“绽放”“流芳”,影响着一批批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唐峻说:“我们会把爱心支教接力下去,发扬支教精神,培养更多热爱祖国、团结民族、心系人民的时代新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社区出场地 高校供师资 这个社区暑期托管班办了7年
下一篇:广西“95后”护士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是本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