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公益 > 正文

一生战“沙场”,三代斗贫困——老村支书扎西治沙记

记者 周盛盛、央秀达珍    2021-07-16 11:34:49    新华网

盛夏时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绿色盎然。56岁的索尔加村老村支书扎西挽着裤边走在乡间道路上,两旁的杨树昂首挺立,村头山坡上的青松织成绿毯,他停下脚步,看着远处的黄沙已被逼到几近消失,欣慰地笑了。

谁能想到,如今有这番景色的沙珠玉乡,曾是个深受风沙困扰的不毛之地。沙丘纵横,狂风肆虐,流沙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存。1956年,沙珠玉乡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高达90.28%。

“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为沙”,老一辈村民曾这样感叹,这也是扎西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一个月有一半以上都是天黄地黄,有时沙子甚至堵在家门口,人都出不去!”

不斩除沙根,生活就没有奔头。扎西的父亲旦智杰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带领家人主动植树育苗。买不起树苗,旦智杰就带领大家将砍伐下来的杨树枝作为树苗种在荒田。扎西常听父亲念叨:“以后一定要多种树、种好树,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要想富,先种树!”这是父亲旦智杰总结出来的经验,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训。受父亲影响,扎西也积极参加植树绿化工作。2006年当选为索尔加村村党支部书记后,防沙治沙更是成了扎西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带领全村人民栽绿树、战黄沙。

“当时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短缺。”为了解决资金问题,2010年扎西以个人名义贷款15万元用以植树造林。很难说清家乡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看到门前的沙际线越来越远,路边的花儿日渐盛放,田里的庄稼长得越来越密、越来越多,我知道原来那个‘驱不走沙魔、拔不尽穷根’的家乡真的变了样。”扎西说。

在扎西和村民们努力下,村里的绿化做得越来越好,乡亲们的收入也有了提高,粮食亩产量由原来的不足100公斤攀升至300公斤。

2018年卸任村支部书记后,扎西依旧心系绿化。他意识到,如果能将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组织起来植树,不仅能有效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还能提高村民们的收入。

2020年4月,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项目在沙珠玉乡落地,扎西主动跑到海南州林草局,为村里申请到参与防护林种植的机会。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索尔加村和附近几个村共有40多人报名参加,其中包括1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

“每个参与公益防护林种植的村民每天可以拿到140元,这比很多人外出打工都赚得多。”他说,有8户村民因参加公益防护林项目而顺利摘帽脱贫。

在以扎西为代表的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2020年,沙珠玉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已经降至12.3%。

“治沙造林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工作,我要把爷爷和父亲种下的树守护好,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扎西的儿子旦增尼玛说。在扎西的鼓励和支持下,旦增尼玛在2020年成立了海南州树海园林有限公司,专门带领村民承包植树护林项目。

“‘树海’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希望有一天家乡能变成一片树的海洋。”扎西的眼神坚定又充满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南京铁警走进幼儿园“大手牵小手”话安全
下一篇:长春市九台区:争当“河小青” 助力河更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