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云义务为村民们理发 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南塘村,村民们经常看到拥有57年党龄的张玉云忙碌的身影。自部队复员以来,张玉云53年不改初心,一直在家门口充当着“勤务兵”的角色,志愿为村里的老人开展免费理发。
今年80岁的张玉云出生在当地一贫困家庭,他自小抱有从军梦,19岁时如愿穿上军装,成为青岛海军某炮兵部队的一员。在部队安排下,他负责岸上勤务工作。他认为,“只要身着戎装,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可以发光发亮,干一番事业。”
1963年,张玉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跟随部队一名老前辈开始学习理发。“当时理发是一门时尚职业,报名的人比较多。”他说,为了抓住机遇,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短短数月间,就得到了老前辈及其他学员们的认可,并迅速结业上岗,成了所在部队官兵的定向理发师。而这一干,就整整五年。期间,他因工作出色,于1964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8年,时年28岁的张玉云光荣退役,并回到了老家温岭南塘大队。临行前,他时刻牢记部队首长的嘱托:“身为党员,即便不在部队,也要以军人姿态,时刻为民服务、解民之忧。”
回乡后,张玉云在自家门口摆起凳子、盆架,只要谁愿意上门,他都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据其儿子张招财回忆,“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自家门口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父亲这一坚持,就是50多年。”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理发行业日益兴盛。作为较早从事理发工作的张玉云也迎来了事业的“第一桶金”。平日里,他带上理发工具到处赶集。张招财说:“父亲的手艺是一流的,即便休息在家,也有人慕名上门理发。”
那时,张玉云的理发生意如日中天。生意好归好,但他却有一个规矩,但凡是老人上门的,能不收钱就不收钱。现年83岁的王学人是张玉云的老顾客。他谈及,他在张玉云那里理发了半辈子,看着他从“小张”变成“老张”。“但我每每让他收钱时,他都摆摆手不要。问他什么原因,他也只是笑了笑,从不作声。”
在张玉云眼中,“老人的钱是不能赚的,因为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
后来,张玉云老了,也退了休,但他却退休不褪色、不退岗,依旧在自家门口摆起凳子、盆架,照常迎接他的顾客。与退休前,唯一不同的是,他再也不收任何群体的理发费用了,即便对方是个年轻小伙子。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村民们都知道了张玉云党员的身份后,大家纷纷为之竖起大拇指,赞誉他是“家门口的‘勤务兵’、好党员”。南塘村党支部书记潘裕清说:“他的事迹感染了同村许多的党员,大家对其津津乐道之余,都争相向他学习。”
2020年年初,张玉云意外出了车祸,村里老人们失望地以为,张玉云的手艺可能从此享受不到了。于是,党员们自发地组织为张玉云募捐医药费,在村民们的关心下,经三四个月的住院治疗,张玉云平安出院,但他却发现自己的思维理解能力大不如前,记忆力也开始快速衰退,特别是脾气方面,有时候无法自控。
为此,家人与村民、党员们纷纷上门劝张玉云是该歇息了,不要再理发了。可他却不以为意,耳际间不断地盘旋着当年部队首长的嘱托。他说:“家门口家人不让摆,那我就摆在村委会门口。村民、党员们不让我每天理发服务,那我就定期服务。”
就这样,从2020年秋季开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南塘村村委会门口出现。凡农历初九、十九、廿九,这里就会成为老人们的理发“集市”。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有序排队,逐一理发。
对此,同是党员的张玉云儿媳王佩珍感慨道,“公公虽然在做好事,但一开始就在隐瞒,深怕家里人有意见。其实,我们都很支持他的想法,虽然岁数大了,身体状况也不佳,但有一门陶冶情操的活计在做,对他也有益处。”
有了家人们的支持,张玉云的理发业务越来越大,有时甚至会预约到附近村居专门为老兵开展免费理发服务。
“本村每月3次,每次平均15人;外村每月2次,每次平均30人。半年下来,就有600多人次。”潘裕清说,这对于一名八旬老人来说,是相当辛苦的。
然而,在张玉云看来,“身为一名党员、老兵,就要不改初心,做到事事言必行、行必果,真正无愧于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