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公益 > 正文

生态公益性岗位成为贵州创新生态扶贫机制重要举措

2021-01-20 10:33:57    贵州日报

生态护林员、农村管水员、乡村保洁员、巡河员、护路员……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来自同一个岗位——生态公益性岗位。

2020年,贵州围绕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新型城镇化等工作开发6万个公益性岗位,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写进了贵州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生态公益性岗位就是贵州创新生态扶贫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年来,贵州山区群众依靠看山、护林、保水等,不仅得到稳定的工资收入,还为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岗位也为贫困群众托举起“稳稳的幸福”。

黔南州三都国有林场生态护林员杨秀清:

“我与青山有个约会”

冬日,走进黔南州三都国有林场,群山连绵,满目苍翠。

一大早,护林员杨秀清手拿镰刀,走在林场小路上,边走边清理林子里的小杂树,露珠打湿了他的双腿。

今年是52岁的杨秀清做生态护林员的第28个年头。

“基本上每天都来,这些树都是我看着长大的,越看越喜欢,还想继续看下去。”杨秀清指着前面的树说。

尽管每天的生活简单枯燥,但却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28年来,杨秀清的足迹踏遍了山林的每个角落。

正午,阳光在杨秀清的脸上留下了美丽的光影。沿着国有林场拉揽工区长满杂草的林道,杨秀清已在山中步行了两个多小时。

杨秀清不时拿出手机拍下巡林情况,并在工作群中写下“安全,没有异常”的记录后,巡林任务正式结束。

“一年下来,能拿近万元。自从当上生态护林员,渐渐有了积蓄,我又通过小额贷款建起了一些圈舍,每年养上几头猪,日子越过越滋润。”杨秀清满意地说。

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镇管水员王本德:

“我与山泉水有个约会”

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镇石操村村民王本德,今年已经67岁,自2003年起担任村里的义务管水员,一干就是18年。

石操村有362户1112人。饮用水来自一个山洞,水质干净,但是需要用抽水机抽上来,蓄在三个大水池里,再通过埋在地下的水管送到各家各户。而王本德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使用抽水机把山洞里的水抽上来。

18年前,为解决用水难题,村里修建饮水工程,但需要村民担任管水员,以维护饮水工程的正常运转。这时,党员王本德站了出来,接下了这份大家都不愿意干的活儿。

从此,爱人李绍琼也常常帮他一起抽水,三个蓄水池只有一台抽水机,所以他们每天都要干到晚上12点左右才灌满三个大水池,十分辛苦,但是夫妻二人毫无怨言。

很多次,亲人都劝他们放弃这份辛苦收入又微薄的工作,但是他们舍不得:“我们不管水,村民喝什么!”

如今,村里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王本德正式成为了管水员,“每个月1000元补贴,稳定多了。”王本德很满足。

铜仁市碧江区河道工卢忠华:

“我与一江碧水有个约会”

冬夜里,锦江河边,退捕渔民卢忠华身披蓑衣,手提渔灯,踏上渔船,开始夜间划船表演。

2019年12月,铜仁市碧江区的117户渔民全部退捕上岸,卢忠华也开启了退捕后巡河的全新生活。

白天,他是碧江区的河道工,每天都要在锦江河巡河,捕捞河道垃圾,监督非法捕鱼,在公益性岗位上出一份力,贴补生活。晚上,他就给当地旅游公司扮渔夫当演员,一个月能挣上几百元兼职收入。

上岸后能在家门口就业,卢忠华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工作起来也很上心。

为了保障渔民上岸后的生活,铜仁渔民安置领导小组专门设置了多个公益性岗位,提供给有需要的渔民。同时,碧江区积极创新,采用巡河员、保洁员、护鱼员“三员合一”的方式,让渔民在公益岗位上发挥作用,赢得回报。

这样的公益岗很受渔民欢迎,依旧与船相伴,让卢忠华又重新找回了对江河的归属感和对水的亲切感。

遵义市红花岗区莲池村保洁员杨开治:

“我和优美环境有个约会”

每个清晨,家住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莲池村的杨开治早早地穿上马甲,戴着手套,拿着清扫工具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杨开治的印象中,以前村中的环境十分糟糕,近年来,莲池村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并利用离城近的地理区域优势,打造农旅一体的休闲公园,同时设立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乡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百姓居住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自打担任保洁员以来,杨开治每天的工作,就是沿着村道对村里的环境进行检查,同时监督每家每户搞好自家门前屋后的卫生,然后收集垃圾交到村中垃圾站,再由村里集体转运至区处理站统一处理。

“现在,我们村中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空气好,道路干净。担任保洁员后,我还抽空在村中的蔬菜基地干活,收入有了保证,还能够照顾家里,日子过得很安逸。”杨开治笑着说。

赫章县石板河村公路护路员黄启富:

“我与美好生活有个约会”

毕节市赫章县白果街道石板河村过去被大山阻隔,交通不便。

2000年,在当地交通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全村人3年的艰苦努力,石板河人在悬崖上凿出一条长470多米长的人行便道。

今年52岁的黄启富,在2003年人行便道凿出后,开始对道路进行义务管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2017年,当地政府设立就业扶贫公益专岗,聘请贫困户参与道路养护,黄启富成了挂壁公路护路员。

交通条件的改善,加上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让黄启富一家迈出了脱贫步伐。2019年,黄启富一家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建起了新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这条路是村里的脱贫路、致富路、小康路,我要继续把路护好。”黄启富斩钉截铁地说。

绿水青山间,炊烟袅袅处。他们的用心守护,托举起这来之不易的“稳稳的幸福”。(记者 谢巍娥 尚宇杰 王远柏 刘苏颉 申云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藏慈善总会首次走进边境村提供“个性化”公益项目见闻
下一篇:慈善向新 科技向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