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启动法治引擎 护航全运盛会

——西安市司法局多措并举服务“十四运”

2021-04-13 16:09:32   

人间四月,春光明媚,与古城一起倍感温暖的还有住在西安市高新区丈八街道赵女士的内心,她和母亲许久悬而未决的难题,在当地调委会悉心帮助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年半前,赵女士的母亲在西安市某养老机构代养期间不慎摔倒,双方对具体补偿金额存在分歧,高新区在开展矛盾排查工作时获知此事,指派调解委员会主任张兴无从中斡旋,说法理,讲人情,最终让事情尘埃落定,双方达成协议,握手言和。赵女士难题的迎刃而解,正是陕西省西安市司法局发挥职能作用,启动法治引擎,全力营造法治、平安的社会环境,奏响护航全运盛会法治乐章中的一个音符。

人民调解是司法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守护社会安宁的第一道防线,被许多国家誉为“东方经验”。今年以来,西安市司法局在积极预防“民转刑”案件发生的同时,集中开展大排查大调处工作。全市基层调解组织创新方式,变“被动调处”为“主动化解”,发挥调委会深厚的群众基础优势,采取定期排查与适时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全方位、地毯式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主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据统计,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4420件,调处成功4318件,调处成功率达到了97.7%,大大降低了社会纠纷隐患,把好了基层矛盾化解第一道关卡。

西安市司法局在努力守护社会安定的同时,以“便民”为切入点构筑法律服务“民心工程”,持续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法治红利,提高幸福指数。在碑林区法律援助中心,退伍军人王先生怀着激动的心情送来“困难之时伸援手,大爱义举暖人心”的锦旗,由衷感谢区法律援助中心及律师提供的暖心帮助。

王先生与单位发生劳务纠纷,单位以王先生“旷工”20天为由,单方解除了双方劳动关系,并声称无任何赔偿。在区法律援助律师的诚挚帮助下,最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支持了王先生经济补偿的主张,替王先生挽回了公道。王先生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全市法律援助机构诚心为民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市司法行政机关服务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的体现。

近年来,西安市司法局立足打造“城内半小时,城外一小时”的法律服务圈,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实现有机融合。2020年,向市民群众提供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和律师辩护代理等各类法律服务累计超过19万件,回复“12345”市民热线460余次。同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西安涉外法律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补齐了全市涉外法律服务政策短板。持续提升公证“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务效能,全市14个公证机构一年让利于民1300余万元。为民、便民、利民的背后是市司法行政机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勤奋耕耘。

“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在对特殊人群管教方面,全市司法行政人员严管厚爱,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既严格遵从法度,又处处彰显温度。在长安路司法所,一场由社区矫正对象担任主讲的微课堂正式开课,社区矫正对象以“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一生”为题,结合身边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通过21天习惯养成法则克服劣根性,从而获得改变,发人深思的内容吸引着台下社矫对象认真聆听。通过这种“社区矫正对象微课堂”主题教育活动,既让社矫对象学到了不同领域的知识,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助于社矫对象重新建立自信,促进深入学习,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西安市司法局积极采取“一对一”、“多帮一”的帮教模式,发挥现有安置帮教基地的作用,为安置帮教人员提供食宿、培训和过渡性临时安置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就业困难。

誓言如铁,奋斗不懈。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全市司法行政机关代表集体列阵,“建设法治西安,护航全会盛会”的铮铮誓词铿锵嘹亮;在钟鼓楼广场,一场由莲湖区司法局举办的“百名律师志愿‘莲’动,法治服务护航十四运”暨“全运惠民,法治同行”法治宣传活动精彩上演。在十四运执委会,“十四运会西安市执委会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西安律师十四运法律服务团”挂牌运行,市仲裁委专门工作人员驻执委会现场办公,积极为全市“十项重点工作”提供合法性审核、法律风险评估等法治保障,为赛事部门及参赛运动员、志愿者、广大游客提供法律服务指引、法律援助申请、突发事件处置等法律服务。截至目前,已参与大赛执委会合同审查20余份,提出有效修改意见80余条,接待相关部门咨询10余次。

鼓帆催浪涌春潮,风鹏正举看今朝。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正值党史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时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锐意进取、创新实干,用优异的成绩护航全运盛会,为建党百年献礼。(白磊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米脂法院“携法”进企业
下一篇: 西安中院举办“警营开放日”活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