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明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思路,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相较于以往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市场的表态,本次会议内容具备更强的指导意义。未来的楼市调控在守住“房住不炒”这个底线的同时,会有更多政策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
“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
5年前,即2016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此后,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坚持这一楼市调控主基调,今年也不例外。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房住不炒”的提法已刚好满5年,对于各类市场参与主体而言,要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无论后续政策对于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如何支持,炒房和投资投机的购房需求已经没有市场。所以,今后各地在出台相关政策时,要严格守住这一底线。“比如,当前银行信贷政策有放松的可能,但是各地也不能盲目放松,对于信贷的审核和风险管控依然十分必要。如果信贷政策无底线地放松,也就曲解了中央有关房地产政策的思路。”严跃进表示。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中央连续多年强调“房住不炒”定位,这是顶层设计,也是指导房地产和住房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不会因行业出现一时下行和局部风险而调整,这个战略定位是不会动摇的。即便短期策略有调整,也是有底线、有坚守的调整,不会乱了阵脚。
首提“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房地产方面除了“房住不炒”“保障房”“长租房”等关键词外,还首次出现了“预期引导”“良性循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等提法。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周转、高杠杆开发模式已经面临严重挑战,当前,部分房企爆发债务危机,引发了行业动荡。”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对此需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加快引导房企转型升级,从发展模式上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他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是防范和化解房地产行业发展风险的必然选择,也是房地产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房企如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呢?哪些领域可迎来发展机会?
对此,李宇嘉认为,新的发展模式有多方面路径可供探索。比如,一是从过去开发商作为唯一供应主体向多供应主体转变;二是房屋类型多元化,包括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保障房等;三是探索如何盘活存量,搞多用途综合开发等;四是在融资模式上,不用大规模加杠杆,而是采用专项债、REITs、ABS等新的融资模式;五是开发商品房时探索新的土地出让模式,不是价高者得。此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过去依赖房价、地价上涨来驱动的“土地财政”模式也亟须转变。
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此前,部分热点城市房贷额度受限、批贷时间延长等问题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对此,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易居企业集团克而瑞分析师肖文晓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当前的主要住房矛盾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而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合理需求,指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居住的更高追求,不是仅仅把房子盖起来。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此次会议强调,合理住房需求的满足是立足于需求端的,引导市场销售回归正常节奏,避免对首套刚需及改善型需求的“误伤”,这也有利于维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良性循环’的表述放在了‘健康发展’的前面,这样的排序和定调,对行业发展来说更具有指示性意义。”严跃进说道。
严跃进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确实陷入了难以良性循环的矛盾和尴尬,比如楼市信贷受限、市场迅速降温,很多城市出现了新房交易连续下降6个月的态势,房企经营风险和债务风险加大,这本身就说明“市场-企业-居民家庭”之间的房地产要素流通不顺畅,致使房地产运行效率不高、房地产风险明显增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只有房地产市场在“市场-企业-居民家庭”之间实现了良性循环,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健康发展的空间。
针对明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许小乐预计,一方面,会适度放松对房企融资的管控,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等,缓解房企债务压力;另一方面,购房信贷环境有望改善,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型住房按揭需求,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未来针对刚需、改善性购房需求可能有定向的支持政策。他表示,2022年房地产市场将逐步修复,预计不会出现硬着陆,将持续发挥经济运行中的“稳定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