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2022考研在即!教育部:考前要减少不必要聚集流动

2021-12-10 11:53:20    中国新闻网

今日开始,参加2022年度考研笔试的考生可以打印准考证。本次考研报名启动以来,多地报名人数增幅明显,考研热度不减。此外,由于受到各地散发疫情的影响,不少地区发布防疫通知,建议考生考前14天不要离开报考点。

考生可于今日打印准考证

据教育部网站9日发布的消息,为方便考生尽早了解报考点考试、防疫相关信息和要求,提前做好相关准备,“研招网”将原定于12月18日开通的考生下载打印《准考证》服务提前至12月10日。

2022年度考研初试时间为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7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其中,12月25日上午为思想政治理论或管理类综合能力,12月25日下午为外国语,12月26日上午为业务课一,12月26日下午为业务课二,12月27日为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

考研报名人数呈上升趋势 考研热度不减

近年来,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增长迅速,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人大关,达到201万,2021年达到377万,五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

而据目前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度的考研报名依然热度不减。据媒体报道,今年河南考研人数37.9万人,同比增长7.7万人,增长率25.5%。此外,四川考研网上有效报名人数为26.5万人,较去年增加4万余人,增幅为22%,人数增量创历史新高。

此外,多所学校公布2022考研网上确认通过人数,多数高校报考人数增加。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今年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1.3万人,其中全日制10768人,比去年增长了38%。天津工业大学则有10887人正式确认报考,同比增长35.82%,这也是天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其实,在考研人数不断增长的背后,既有自我提升的需求,也有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1年学子考研的主要动机为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应对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层次等。

对于未来考研趋势,有专家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本科高校发展为升学导向,其本科教学则更加趋于通识教育,毕业生将会更大比例地选择继续升学深造。

“高校毕业生主要有三大出路:就业、国内深造、出国深造。从出国的角度来讲,疫情发生以来,更多的学生选择在国内深造,国内考研热情不断高涨,此外,就业竞争导致部分学生由就业转向读研深造。”新文道教研院院长万磊此前对媒体分析。

教育部提醒考前防护:减少不必要聚集和跨地区流动

近期,各地散发疫情增多,考研的防疫工作也不可掉以轻心。

考试前夕,教育部发布通知提醒广大研考考生做好考前疫情防护,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跨地区流动,避免影响个人正常考试。教育部表示,考生如因疫情防控滞留在中高风险地区,请第一时间主动与当前所在地和报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联系报告,以便教育考试部门及时做出妥善安排。

近日,多地也发布防疫公告,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部署。多地要求考生考前14天开始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填报健康管理信息。以北京为例,在北京参加考试的考生需从考前第14天(12月11日(含))开始,自行进行每日体温测量、记录和健康状况监测。

另外,有部分地区要求考生自考前14天起开始对个人健康状况进行打卡。以青海为例,在青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需通过“青海省2022年研究生考试考生健康监测码”进行健康信息打卡。

其中,11月22日—12月3日期间,所有考生每周至少须打卡一次(期间总共打卡最少两次),12月4日—10日期间(考前14+7天),从省外返青或仍在省外的考生须每天打卡一次,其他考生在此期间至少打卡一次。12月11日—24日期间(考前14天),所有考生均须每天打卡一次。

此外,不少地区要求考生考前14天内需返回报考点。以浙江为例,浙江要求考前14天,在省外的考生应及时返省,省内考生应避免出省活动,以免因疫情耽误考试。河北则要求尚在外地的考生应至少提前14天返回报考点所在市,并按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完成风险排查,进行自我管理,以免影响考试。 (任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男教师越来越少 如何让中小学男教师安于教学
下一篇:2021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线上举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