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多家校外培训机构宣布停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业务——

培训机构如何走好转型路

记者 张东    2021-11-19 16:38:51    中国教育报

 

安徽宣城郎溪县的孩子们在一家艺术培训机构学习书法。资料图片

 

■“双减”在行动·记者观察篇

11月13日上午,学而思公开发布了《给家长和学员的一封信》,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服务的截止时间。11月15日,学大教育也发布提示性公告,表示将于2022年1月1日起停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在线学科类教育培训业务。而在此前,新东方也宣布关停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业务。

这些教育培训机构退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业务的做法,释放了什么信号?“双减”政策之下,校外培训机构如何转型,才能与学校教育形成有益互补?

“退市”VS“转型”

“双减”带来什么新局?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缺乏资质、虚假宣传、超前教育、价格欺诈等问题层出不穷,通过贩卖焦虑裹挟着学生、家长不断“内卷”,课程价格水涨船高,校外培训负担不断加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教育公平。

针对教育培训机构乱象,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从严审批机构,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此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又出台多项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政策。

严控资本化运作,回归公益属性。“双减”文件明确规定,所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能够进行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在年底注册为非营利机构。

在严格的“双减”政策之下,培训机构纷纷作出决定——舍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业务。

“这些校外培训机构从建立开始就是以一种营利模式存在的。‘双减’政策下,运营方式的变化必然会使营利空间受到挤压。”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观察,去资本化将使这些校外培训机构无法获得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支持,仅通过培训课程获得收益,根本无法满足这些企业的“胃口”,培训机构必然会舍弃这一块业务。

“做教育”VS“做生意”

教培机构未来之路何在?

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业务的持续缩水,校外培训机构开始酝酿“转型”。

在家庭教育、素质教育、艺术培训、职业教育等类别中,各校外培训机构正在摩拳擦掌,抢占先机。学而思则在给学生和家长的公开信中表示“将全面转型素质教育”,并成立了素养中心,推出“人文美育”“科学实验”“编程”等产品。学大教育则表示,将丰富职业教育类、素质类、科技类等教育培训产品。

为避免培训机构打“擦边球”,教育部7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提出涉及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最近,教育部又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结果评价等维度明确了鉴别依据。

随着培训机构的转型,非学科类课程的大量涌入,是否会造成新的负担或焦虑?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提示,培训机构转型进行非学科培训,例如艺术培训、体育培训,应避免追求扩大规模和体量,避免以焦虑营销来刺激家长,防止出现新的“内卷”。

“培训机构需要有做教育的理念,而不是做生意。”熊丙奇说,“如果大量资本进入非学科培训领域,制造出了新的‘内卷’,相信相关监管部门也会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

“成绩”VS“成长”

“内卷”压力如何释放?

今年9月开学前后,大批学科类培训停止了周末和节假日课程。然而,部分家长依然习惯性地依赖于学科类培训。记者注意到,一些学生的语数英校外辅导课调整为周一至周五放学后的线上培训,有的家长还会约辅导机构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此类家长执着于校外学科类培训的现象,熊丙奇表示,如果家长的焦虑依然存在,就可能会出现更多隐形的、变异的学科类培训,从而导致公开的培训走向地下。

那么,当前该如何缓解教育焦虑、释放“内卷”压力?

“政府要做好教育均衡工作,学校要做好效能提升工作,同时要不断完善教育评价。”储朝晖表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焦虑,真正减少校外培训。

其实,校外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素质兴趣类等校外活动和培训有利于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校教育无法代替学生全部的教育环境,因而,完善的校外教育就成为构建完整教育环境的关键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关成华表示。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才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应有之策。对于校外培训,家长也应该转变观念。储朝晖建议,家长要确立一个整体教育观,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发展来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成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19日第3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当选院士超半数来自高校
下一篇:在交流中携手并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