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扬州市市迅速响应,7月28日,成立了“双减”工作专班,“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两手齐抓,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全面启动课后延时服务工作
9月28日,扬州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课后服务的范围和时间。全市课后服务范围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对象是每个有需要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做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即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课后服务时间,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周一到周五的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提供2小时的课后服务。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校精心设置课后服务内容。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五育并举,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段要求和学校实际等情况,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同时强化课后服务的保障和管理。强化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提升课后服务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管理和督导考核。
10月8日返校复学后,全市各义务教育段学校陆续启动课后服务工作,复学后第二周,全市333所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启动,实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
强化各中小学校作业管理
扬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作业设计与实施工作,建立了“一研二审三批四析五辅六评”的作业管理机制,坚持精心研制、审核把关、细心批改、精准分析、悉心辅导、评估改进。强化作业总量控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同时,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指导家长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全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课后服务是为了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减轻作业负担不是简单地压减作业量,更不是降低教学质量,恰恰相反,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是强调科学合理设计作业,做到减量提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水平。
早在今年4月,扬州市就召开了全市义务教育高品质发展现场推进会,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促进义务教育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扎实推进扬州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扬州市教育局将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研制课后服务、作业管理评价办法等相关考核机制,努力实现“三提三减”,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减轻课后负担;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减少作业数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减轻家长负担。同时,坚持五育并举,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将“五个一百工程”、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科技教育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影视欣赏、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进一步打造扬州“一文一武一科技”育人品牌,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全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在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方面主要强化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通过三项举措规范管理全市培训机构:坚持从严审批机构。按照国家要求,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引导学科类培训机构向非学科类机构转型。调整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其他主管部门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按照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摸排、治理。严禁资本化运作。对扬州市现有的全国连锁型上市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清理整治,真正将良心的产业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验收。在规范治理的同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管理,为全市师生营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
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涉稳风险突发事件处置
积极处理倒闭连锁机构,会同公安、信访、金融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做好前端处置。主动防范潜在风险隐患。按照“一企一策”要求,制定《扬州市校外培训机构详细台账》,每周报送全市所有机构的经营现状,对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的机构密切跟踪,一周一报,实时了解机构动态。为维护广大家长合法权益,市教育局向社会发布公告,提醒广大家长不再缴纳新学期培训费,待机构领取新的办学许可证之后,按相关要求方可报名缴费。
会议表示,下一步,扬州市教育局将出台市级四部门“营转非”登记工作方案。严格登记要求,在年底前完成所有义务教育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企业的工作。全面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工作。凡是选择继续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机构,在本次“营转非”登记过程中,开通第三方学费资金监管账户,全部纳入资金监管平台,全力保障全市参培学生资金安全。同时进一步发挥校外培训机构联席会议和风险处置专班职责,落实属地责任,市、县联动、齐抓共管,确保面向义务教育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落地见效。(杨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