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对“25岁博导”不必过于惊讶!

任孟山    2021-10-21 11:16:37    新京报

近日,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95后”弘深青年学者冯磊霸屏社交平台,原因是他年仅25岁即成为了这所985高校的教授、博导。

据了解,自2021年1月起加入计算机学院工作至今,冯磊是该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教授、博导岗位。

作为高校的同道中人,真是又艳羡又感佩。

艳羡的是,年纪轻轻成就斐然,拿到了别人至少再奋斗十年的头衔,90后、95后已在逐渐成为高校的栋梁。

感佩的是,教授不问年龄,博导不问大小,让有成就、有贡献的人获得足够认可,看来人才评价改革实实在在走向深入。

90后学者崭露头角

近年来,青年学者不断发力,90后以及95后教授、博导不断涌现,日渐活跃在教学与科研舞台,成为学术新星。

不久前,福布斯中国发布了2021年度30 Under 30榜单,在科学和医疗健康榜中,28岁的浙江大学博导薛晶晶入选。这个榜单主要是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下,在业内崭露头角或展现出成为未来行业及社会翘楚的潜在力量。

此前,浙江大学化学系出生于1992年的研究员、博导冯建东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刊登在《自然》 杂志上。

还有,1990年出生的刘明侦,22岁从剑桥硕士毕业,23岁在《自然》发表“一作文章”,26岁成为博导,28岁被任命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此外,一度以朴素的形象引发关注的北大助理教授韦东奕,也被媒体报道曾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并已经在其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

这些不胜枚举的青年才俊,一方面证明了杰出的科研人才正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让中国在推动持续发展、比肩科技发达国家之时,有了更多自信;另一方面证明了人才发现机制在发生变革,以数量、帽子、资历等评判人才的标准正在起变化。

改革助力年轻人“挑大梁”

长期以来,高校与科研机构通过论文数量、年限资历、帽子顶数、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来进行人才评价,造成有些人才无法脱颖而出,淹没在芸芸之中,错过了黄金发展期。

这几年,“破五唯”成为了人才评价体系的指导方向。特别是在一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以前的部分探索总结落实下来,对以后的评价方式做了战略部署: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中,强调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科研评价是职称晋升的重要评价来源,改革方案正在改变原来“双数量,记工分”的机械评价方式。

不仅如此,9月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也表明,国家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也就是说,冯磊这样的年轻教授、比博士可能都要年龄小的博导,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除了个人的天赋与努力之外,更有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变化在起作用——让那些有真才实学和贡献度高的人才获得认可,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讲,不要只是感叹别人的年龄,更要注意别人的价值、能力与贡献。

英雄不问出处,俊才不论年龄,都是常识。但长期以来,看第一学历出身、比学位论文数量等因素,却成了人才评价的主流标准,这显然不符合国家培养人才和发现人才的战略安排。

其实,一百年前风云激荡的五四时期,不要说自然科学领域,即使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也有不少人在不到而立之年业已成为著名大学的教授。事实证明,很多人后来都是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学问大家。

从这个角度讲,不拘一格降人才、破除五唯选人才,自然是正确的方向,出现年纪轻轻的教授、博导,也就不足为奇。

当然,被开掘出来的人才要经得住来自方方面面的检验,不拘一格、破除五唯,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更为严格的新标准。评选出的人才是货真价实还是名不副实,在改革后的评价体系中将会更迅速地被检验。

特约撰稿人|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博导)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锻炼时间
下一篇: 首批“双高计划”校迎来期中大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