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21年海淀区中小学心理活动月总结及师生心理测评启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交大附中)举行。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表示,今年的心理活动月各校活动特色鲜明,希望今后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同时深化教师的心理研究,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探索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
今年5月20日至6月21日,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心理活动月正式开启,包括交大附中在内的多所中小学校积极参与,为海淀36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品牌活动,心理周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十余年。今年升级为心理月,各校充分考虑了学生、教师、家长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讲座与体验活动。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生活教育结合起来
“你看他跟猴子一样都跳起来了”“我觉得我们一会儿会更快”……10月15日中午11点45分,交大附中综合楼六层热闹起来,高一4班的学生们分成四个不同的小组,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做各种游戏,其中一组在手拉手传递一个呼啦圈,旁观学生则悄悄“交流心得”。
10月15日,交大附中的学生们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游戏。图/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这样的课程,高一学生每周都有一次。该校心理教研组组长赵楠告诉记者,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采取了多种形式,“初一主要是以进班活动、讲座的形式,初二纳入课表,是结合青春期教育开展的。高一也纳入课表,叫生涯规划与管理。高二则是以拓展活动、讲座的形式。同时,我们针对初高中所有年级,都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正在上课的王瀚仑说,这是自己最期待的课程之一,“这跟我之前以为的心理课完全不一样。我以为就是找心理老师谈谈心,聊聊压力。现在这个课有很多活动,上课特别放松,也是对学习压力的一种缓解。”
王瀚仑告诉记者,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和同学们齐心协力传球,“我们都是刚到这个班级,肯定不是对每个人都很熟悉。这个活动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对方,也考验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像交大附中一样,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生活教育结合起来,是很多学校的做法。吴颖惠表示,“中小学的校园生活包括德智体美劳,孩子在学校里要德智体美劳充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紧紧地贴近学生,围绕校园生活展开。”
注重心理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多参与
在学校楼道里安放心理预约卡、心理预约单,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和老师进行联系;在开心理普修课基础上,开设了多个心理社团,让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心理游园会活动……交大附中校长戴文胜在现场分享时表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倡导三个“自”,即自觉、自知、自主。
赵楠告诉记者,让学生参与设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校根据多年来实践探索出来的,“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不在于心理咨询师说了多少道理,而是学生能够内化多少。”在赵楠看来,这样的形式能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更多参与其中。
当天,戴文胜还分享了学校开设蜕变式父母工作坊、全员家访、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等方面的做法。
在吴颖惠看来,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心理游园会的活动是心理体验活动的典型代表。“心理教育很容易用课程方式做,但心理教育与心理体验活动不可分。”吴颖惠表示,在海淀心理活动月中,很多学校创造了多种形式体验活动,包括减压体验活动、潜能开发训练活动、团体合作体验、心理科普体验、自我认知体验等多个主题心理体验活动,也有心理游园会、心理运动会、潜能挑战等特色心理活动。
同时,吴颖惠还在会上分享了开展心理体验活动的要点,“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唤醒一个体验,要多方引导、促进反思,要相互分享、解构认知、学习技能等等,心理体验活动也希望学校多做。”
拓宽测评对象,全区师生心理测评正式启动
当天,海淀区2021年度师生心理测评工作正式启动。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测评对象除小学五六年级、初高中全体学生外,还增加了小初高全体教师。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吴谨表示,“双减”背景下,教师的工作量持续增加,教育供给由课堂向课后服务转移,甚至向托管服务转移,中学还向晚上转移,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这对老师来讲,绝对是压力,也是调整的机会。我们要关心教师,让我们师生共成长,师生共健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采用标准化问卷调查,全面评估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学习心理品质发展档案。
其中,学生测评旨在通过全面调查,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数据库,客观了解海淀区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与干预,帮助学校按需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支持,打好学生健康底色。
教师心理健康监测工作,有助于全面了解、分析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提醒教师主动参与各种心理调节活动,提升心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