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双减”组合拳如何直击减负难点

2021-10-08 16:06:59    光明日报

“97.5%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减负提质各项措施和成效表示满意,其中六成以上表示非常满意。”中办、国办“双减”文件出台两个月,落实成效如何?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的直报信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晒”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学生学习回归了校园,在家写作业时间短了,课后生活更丰富了……一系列政策带来的改变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满足感。“双减”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如何协同发力,让惠民政策进一步落地、见长效、久久为功?教育部近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介绍了相关情况。

创新监管、规范管理,治理培训机构收费乱象

在上海,今后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可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家长告知书”。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介绍,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收费“监管难”问题,上海市积极探索“银行定期划扣”等新型资金监管机制。消费者预付的培训资金由开设在商业银行的专用账户收取,并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随时要求银行申请停止划扣培训资金,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目前,上海借助行业协会等力量,积极推广商业银行和培训机构“双承诺”机制,并通过“家长告知书”等形式鼓励家长优先选择已实施“银行定期划扣”等有效保障预付资金安全机制的培训机构。

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周期长、乱收费、“卷款跑路”等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弊病。北京市出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在重申3个月或60课时收费上限基础上提出,如周期和课时收费并存,机构只能选择收费时段较短的方式,防止通过调整课时变相“长收费”。天津市出台《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将培训机构预收费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做好重点管控,对部分大型培训机构委托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经济鉴证。浙江金华市打造了校外机构管理服务平台,联合银行开发培训费第三方托管,开设培训机构资金专户,采用“一周一付”形式支付,防止“卷款跑路”情况发生。

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坚决防止培训机构过度逐利行为;通过推动学科类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让校外培训回归公益属性。下一步将继续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培训机构的预收费监管。

科学审核、强化协同,抵制隐形变异违规培训

“9月7日,金华市婺城区在全省首次开展培训项目鉴定工作,专家组对‘雏英教育’培训机构申请的2个不明确项目进行现场鉴定,其中1项当场被确定为非学科类,1项由市专家组确定为学科类;近期接到群众举报,有人在一民房内开展违规培训,根据举报内容,我们及时联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现场检查。联合执法机制使行政执法部门提前介入,避免出现因标准不同重新取证情况。”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局长楼伟民提到“双减”工作落实的两个“小细节”。

据悉,金华市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由教育、民政、市场监管三部门联合制定“营转非”方案,为转登工作开设便捷通道;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实施分类管理,严格学科类别鉴定。成立市级学科鉴定工作委员会,分别组建市县学科鉴定专家组,负责学科鉴定工作,并强化职能部门联动检查,综合执法联动衔接,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

如何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合理有序转型,抵制“挂羊头卖狗肉”?“教育部出台的‘营转非’文件根据目前培训机构实际情况,区分线下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线下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以及终止培训机构等4类不同情况,分别明确不同办理办法;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文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划清合规培训行为与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的界限,为各地有效查处提供了依据。”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说。

坚持合规性原则,防范“名实不符”;坚持独立性原则,确保提供鉴定服务的专家与专业机构不受外界干扰,保证鉴定工作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坚持专业性原则,发挥专家在教育理论、法律法规方面专业优势,为分类管理提供依据。上海市教委研究制定了《校外培训服务类别鉴定指引》和《鉴定指标》,指导校外培训机构准确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服务、落实主体责任,防范假借非学科类培训项目实际开展学科类培训服务等逃避监管的行为。

该教育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完善“营改非”流程,进一步明确过程中的公示期限、资产确权等政策。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同步作出规定。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提质增效,拓展资源,确保学生校内“吃得饱”

课外学科类补习压减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得以满足?吕玉刚表示,“双减”工作实施以来,督促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经费落实要到位。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委会分学科、分领域加强调研指导。各地各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强化教研、精心备课,补齐教学短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普遍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监测平台数据显示,98.6%的学校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此外,我们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作用,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各年级、各学科全覆盖的优质课程资源。9月1日至22日,云平台浏览次数达到7.02亿,访问人次3.06亿。”吕玉刚表示。

对于作业管理,教育部督促各地各校制订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有效控制作业量和时长;广泛推广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国家级教学成果,探索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有效作业等实施途径。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信息,截至9月22日,有1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填报了有关信息,其中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2.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64.3%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监测平台以二维码形式邀请家长无记名通过网络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共收到5737.7万份家长问卷,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仍要将校内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治本之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减负”和“提质”两手抓,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严格均衡分班、严格教学要求、严格作业调控、严格考试管理,有效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努力缓解教育焦虑。

(记者 周世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专硕学制“2变3”,给人才培养多点时间
下一篇:多地启动2022年选调生招录 抢人大战提前打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