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负担过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如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40年开展行知教育实验过程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坚信:“按规律办教育,是能够走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新路的。”
“办教育,方向感最重要”
“办教育,方向感最重要。”杨瑞清认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清方向,否则走得越快,反而陷得越深。
杨瑞清坚信,每一个生命的花朵都是美好的,真正的好教育一定是开发生命潜能与保护生命资源并重的。在杨瑞清看来,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而花朵往往有两种样子,不是美丽的鲜花,就是可爱的花苞。人们赏花,既欣赏盛开的鲜花,也怜爱待放的花苞,可孩子作为“祖国的花苞”却常常没有好日子过。这是不应该的。人们应该端正对生命的态度,既强调开发生命潜能,又强调保护生命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从而实现生命的可持续成长。“成长”才是根本,“成功”“成绩”不过是快乐成长的副产品。
陶行知曾说,“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杨瑞清深以为然。他坚信,生活是最伟大的老师。温馨的家庭生活、美好的学校生活、火热的社会生活,都是立德树人的场景,缺一不可。把学生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整天只跟书本、作业、分数、名次打交道,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做人是最根本的教育。”杨瑞清说,生命的价值根基一定要立在做人的土壤之上,升官、发财、出名、成才都是做人的副产品。从做人的意义上讲,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生命都是无价的,都有尊严,都应该被尊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教育一定不是好教育。
杨瑞清坚信人人都是学习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创造者。不能简单地以为孩子是学习者,大人是教育者,能人是创造者。实际上,所有人都应该是“持续的学习者”“自觉的教育者”“积极的创造者”。
在杨瑞清看来,好的教育一定是乐在其中的。如果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教师、家长显得“焦虑不安”,孩子显得“焦躁不安”,那一定不是好的教育。真正好的教育是令人着迷的,着迷到乐于“刻苦”,而不是“痛苦”。
“还能更精彩”是行知教育集团的校训。杨瑞清说,“还能更精彩”的潜台词是“已经不错了”,“已经不错了”让人不自卑,“还能更精彩”让人不自负。既不自卑,也不自负,才是自信、舒展的状态。人生不能算小账,不能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要算大账,算总账。
“有所不为”,创造公平
教育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双减”政策之下,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杨瑞清认为学校应该做到“有所不为”,比如:不“掐尖”招生,不嫌弃任何学生,不在家庭作业的规定上打折扣,不把家长指挥得团团转,不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不从事有偿家教,不建议家长送孩子上校外补习班,不要求家长给孩子辅导功课等。
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施教区内适龄学生要应收尽收,即使有多余的学额,也不挑选学生,或者先来后到,招满为止,或者公开摇号,公平对待。民办学校如果报名人数在招生计划内,报多少招多少,如果超过招生计划,则全部公开摇号。“掐尖”招生、挑选生源是和“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对教育生态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成绩不好的孩子要辅导,行为散漫的孩子要引导,所有孩子都应该在学校文化中得到尊重,受到爱护。让每一个学生都笃信自己在学校是被爱的,在学校有安全感、归属感,这才是一所学校文明的底色。
家庭作业方面,小学一、二年级不用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和初中书面作业完成时间绝不要超过60分钟和90分钟,对于能力弱的孩子还要实行“减免”政策。同时,确保作业由教师亲自批改。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崇高的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光荣的使命,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并享受职业的尊严、幸福。从事有偿家教,在学生和家长面前,很容易斯文扫地,很难获得真正的尊重,必须坚决杜绝。
同时,还要给校外辅导降温,尤其是给校外学科辅导降温,在这一点上,学校责无旁贷。
“主动作为”,快乐教育
“有所不为”并不代表不作为。杨瑞清表示,为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学校更需要“主动作为”。
聚焦国家“十四五”教育发展目标要求,学校要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上主动作为。要做好整体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化德育过程;优化课程设置,尤其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优化教学环节,特别要做好作业设计;要整体推进评价改革,考试成绩严格实行等级制,打破“唯分数”“唯升学”藩篱,通过人性化、个性化的评价,让每个学生获得激励,获得成功感,找到学习的快乐。要切实增强学校教育的吸引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解除家长后顾之忧的关键举措。学校主导的课后服务有场地、资源、师资、管理等多方面优势,其中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学校要将组织好课后服务作为提升教育品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抓手,做好研究,抓好落实。
“双减”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渠道,依托每一位教师的沟通联系,真正把家长团结组织起来,让教师成为家长的好参谋,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好伙伴。
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不只体现在课内学习、课后服务、家庭作业方面,还应该联合家长,关注和管理孩子的24小时,包括睡眠等方方面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文艺活动。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规划、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趣和习惯。只有把孩子的主动性真正调动起来,“双减”政策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人民周刊》202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