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深刻理解教师轮岗背后的深意

姜朝晖    2021-09-01 10:39:22    中国教育报

日前,北京市教委宣布,新学期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校长教师轮岗。此外,上海、广东深圳、江苏常州也先后提出实施新的教师轮岗政策。新一轮大规模、常态化教师轮岗的势头已经燃起,一时间引发热议。如何做好教师轮岗工作,确保其充分发挥推动教育均衡的作用?我们将刊发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编者

近期北京发布的大规模、常态化教师轮岗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客观而言,教师轮岗涉及面广,推行起来有难度,教师该如何去看待,全社会应站在什么立场去思考其意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笔者认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群体,应该深刻理解教师轮岗背后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对教师轮岗政策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

要深刻理解教师轮岗的重大政治意义。从党和国家层面来看,教育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教师轮岗作为一项教师人事方面的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师对轮岗未知的担忧,情理上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推行教师轮岗制度,逻辑起点是在推动教育均衡上有更大作为,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配置,让所有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让学校之间差距逐渐缩小,让学区内、区域内乃至全市范围内的学校办学质量趋向优质均衡,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待教师轮岗,便能看到该制度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诸多积极意义。而在教师理解、全社会支持的背景之下,教师轮岗制度有望进一步做实做好。

要深刻理解教师轮岗的重大历史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以说,教师轮岗也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改革方面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对于教师队伍管理,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再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教师管理办法来办今日的教育,这样很可能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同时,教师轮岗并不是新生事物,在全国各地早已有所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上海、深圳、江苏常州等地先后进行探索实施。但之前各地教师轮岗的制度,有些并没有真正坚持和推行下去,这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执行力度有关。而北京市推出新一轮教师轮岗,无论从力度、广度还是深度上来看,都将发生更深远的变化,相信会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成为引领我国教育发生“蝶变”的关键一招。

要深刻理解教师轮岗的重大教育意义。当前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经居于世界中上行列,一些指标甚至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还是教育大国,还不是教育强国。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从近些年出台的政策来看,教育公平始终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也是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一条重要主线。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大班额、学业负担、择校热等问题,长期是社会关注和诟病的焦点。从教育改革角度看,好改的都已经改了,不好改的往往面临一些体制上的障碍,教师轮岗就是其中之一。从本质上看,义务教育择校,最重要的选择教师。可以说,教师轮岗被人民群众赋予较高的期望。因此,教师轮岗对于推进教育公平的意义不言而喻。特别是“双减”政策发布后,校内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轮岗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再者,从教师自身发展来说,必要的轮岗和交流对于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对于缓解一些处于职业“高原期”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也是有所助益的。

对于教师轮岗,广大教师既要坚定育人初心,更要心怀“国之大者”,要善于从政治高度去看待,从教育综合改革的立场去审视教育,做到淡泊名利,潜心育人,为让更多孩子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为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成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01日第2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规施行,民办中小学如何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江西省赣州市第五中学:多举措落实“双减”政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