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双减”后,校内教育如何“质效双增”

记者 周世祥    2021-08-23 10:30:30    光明日报

时值暑期,北京市汇文中学课程中心负责人尚宝山已经开始筹划下学期开学后的一件事——课后服务。

2021年7月,教育部表示,9月开学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每周5天、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近日发布的“双减”意见,更加明确提出了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等举措。

如何将“双减”意见要求变成扎扎实实的校园行动?和很多学校的课程安排负责人一样,尚宝山面临新问题。体育运动、科技探索、社团活动、各类讲座……一门门课程、一项项活动的安排正在经过精挑细选,列在日程计划上。

自愿参与,兴趣先导

年近六旬的江西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教师李学战又该往他的大皮箱里填东西了——他在思考,如何将身边的废旧材料利用起来,教孩子们进行手工小制作。

“前些日子还有家长给我打电话,问我会不会开一个‘创客班’。现在,学校已经将我的课排到暑期托管课程里了。”李学战的语气带着期待和兴奋,“让平时看似无用的废品,‘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玩具。孩子们对这样的课程非常感兴趣。”

从2008年学校成立科技制作兴趣小组起,李学战一直担任指导老师。每次看到合适的手工制作材料,他都会放进一个大皮箱里。他摸索总结了“诱、学、做、玩、思、创”的六步创客教学法。日积月累,他带领师生创作了近千件科技创新作品,选送的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的有一百多件,在全国性创意大赛中屡获佳绩。

“双减”意见提出,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这为像李学战这样的老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除了科技制作班,李学战所在的学校还开设了写作、编程等丰富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都是按照兴趣来报名的。”李学战说,“只要是自愿参加、有兴趣做下去就不是负担。上学期我带领同学们做桥梁主题手工,和他们一同设计桥、制作桥、美化桥、展示桥,有时下课时间到了,作品还没完成,学生们都不愿意走,要等家长催他们才肯回去。”

课后服务如何不变成变相补课,不变成学生的新负担?“自主自愿”是大家的共识。

“是否参加课后服务,完全由教师、学生、家长自己决定。各中小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创造性落实;广大家长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社会机构招标进入,提供高质量服务;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申报、自主学习、自主体验。”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介绍该市开展课后服务的做法。

自主体现在可选内容的多样性。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充分挖掘学科教师专业特长,开设课程门类156种、各类社团208个,诗联创作、思维导图、主题电影等热门社团的招募选课“一位难求”。

自主还体现在时间安排的弹性。北京密云区部分中小学校从今年3月开始的课后服务试点中,必修单元安排体育锻炼,保证“校内1小时”锻炼时间;选修单元安排科学实践、劳动教育、美育活动、课业辅导等,由学生自主选择。

“课后服务‘5+2’,学生有更宽松的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了。”内蒙古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王艳梅说,该旗小学之前是在一周中的某天下午安排两课时的社团或兴趣小组课,“9月课后服务开始后,一个学生就可选多个社团,例如周一上了剪纸,周二还可以上泥塑,拓展艺术体验。”

做好衔接,打造特色

“课后服务供给的重点,是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使其成为校内教育教学的有效延伸,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刘宇辉表示。

如何统筹课内外,让课后服务成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

李学战认为,课后服务教师要有意识地做迁移和引导,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科学习。“动手操作会让学生的手越来越灵巧,思路越来越活跃,而且制作过程会涉及很多数学、物理知识。”李学战经常要求学生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同一物品,“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李学战举例,小学科学课上学生对惯性、摩擦力会有认识。在创客班他便教同学们用竹筒、光盘做拉线转盘,其原理是拉动细线,光盘转动,并因为惯性而持续一段时间,由于摩擦力又会最终停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其中的几个部件,开发出功能更丰富的玩具。六年级学生郭梦晨用瓶子代替竹筒,横向装置旋转体,带动牙签盘转动;彭鑫熠同学用竹筷取代光盘,改变拉线方向,自创出不同样式的拉线转盘。他们对自己的制作很欣喜,越发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动手的快乐。”

“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印象很深的是,有次李老师在路边捡起了一只被丢弃的灯,居然拆解改造成了小玩具的一部分。很幸运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江西省芦溪县芦溪中学高三学生温诗雨回忆说。

除了智育,课后服务也给美育、体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声健认为,学校艺术课程主要提供基本素养教育,而课后艺术教育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艺术学习需求,更侧重于兴趣学习和特长培养,“二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在科右前旗部分小学的兴趣社团,剪纸、泥塑、装饰画、国画课程都很受欢迎。王艳梅介绍,在该旗不少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里,课后服务将作为课堂的延伸,“在社团,出于同样兴趣的学生聚在一起,教师能拓展宽度、延伸度,学生也能有更大的动手操作空间。”

“老师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课后服务保证了学生有时间去‘勤练’,只有‘勤练’了,技能提高了,才可能‘常赛’,通过比赛来检验成果,让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成就感。”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分析道,“除了教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之外,还可以把体育育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在科学训练中帮助学生磨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此外,记者注意到,为了保证课后服务的精准化、针对性,不少学校计划走精品、小班路线。北京大兴区多所小学在低年级课后托管试点中每班不超过20人。对于即将全面覆盖的课后服务,尚宝山也表示,汇文中学将根据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室内外场地,班额不超过行政班人数。作业辅导、学习研讨等环节也实行小班化、精品化。

引入资源,拓展空间

“有了‘双减’政策,我觉得参与科创班的学生可能会更多,但是也不能一味乐观。现在创新创客倾向于智能编程,好多老师想做,但上不了手。不少教师主课教学负担已比较重,也难以腾出时间去钻研。”李学战表示。

课外服务开展起来,教育资源配套能跟上吗?

一面挖掘自身潜力,一面引入社会资源,很多学校都在努力。

“为了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特色课程和活动,尽量让学生多运动、多体验、多探索,在师资方面,汇文中学会立足校内资源,适当引入优质校外资源,同时充分调动家校共育机制和高校资源,例如引入行业精英、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尚宝山说。

社会资源的有序加入,赋予了课后服务新的可能。在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校长温剑看来,开展好课后服务,家长资源是鲜活生动的“教科书”,社会各界力量是有力的“助推器”。“我们邀请科学家、公安干警以及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为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两办印发的美育文件和教育部有关文件都提出要培养学生一至两项艺术特长,如果仅靠课堂,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而较之于学科类培训,校外艺术类培训学费往往比较高,这是因为艺术类培训需要特定的器材设备,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高价格水平。我想,依靠课后服务和托管,可以发挥好学校艺术教师的作用,也可以让合规的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进来,一方面把高学费适当降低,另一方面也能把好的艺术教育理念引入校外艺术培训,有效促进其教学改革。”郭声健分析道。

同时,郭声健特别强调了对校外培训机构参与的遴选和监管机制:“以艺术培训为例,一是要明确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包括师资、场地、器材设备等软件硬件,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二是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研制好教学基本规范或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督查,重点考查任课教师的师德规范,以及专业和教学水平;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和物价部门要联合制定收费标准并严格执行。”

面对一些学校开展体育类课后服务器材、场地、人力有限的问题,刘波认为,政府应当做资源整合的牵头者。“教育系统可能资源有限,但学校具备相应活动的组织条件;体育系统有很多优质资源。如果能建立相应机制进行资源整合,或许可以为学校体育类课后服务提供新的思路。”

“课后服务还应该进一步利用好教育信息化资源。‘双减’文件中提出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我想,鼓励公办学校优秀教师在区域内教研平台的支持下进行资源整合,以慕课和公开课的形式向社会网络平台开放共享课程资源,是促进教育均衡、满足学生课后学习需求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效率,同时注意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提高教师待遇和参与积极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评价组专家李煜晖表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校异地办学“踩刹车”,未来咋走?
下一篇:薪资丰厚吸引人 不少年轻人热衷编程变身“码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