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方法是由英国学者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和彼得·莫斯(Peter Moss)提出的一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它将观察、访谈等传统研究方法与儿童会议、儿童摄影、幼儿园之旅、儿童绘画、魔毯等参与式工具结合使用,利用混合多元的方法充分激发儿童自身观点的表达。研究者可以通过每一种方法获得儿童不同角度的观念或看法,各种方法综合起来便可获得儿童的完整看法。这就好比由一片片马赛克拼成的美丽图案,因此被称为“马赛克方法”。该方法聆听儿童包括语言在内的多种声音,被认为是较好地回应了近十年来国际范围内对于倾听儿童声音的兴趣与研究方法的局限之间的矛盾。
马赛克方法建立在一种积极的、全纳的儿童观基础上,让儿童参与到研究中,展现了对儿童身份认识的变革。在观念上,研究者将幼儿看作“自身生活方面的专家”、熟练的交流者、权利的持有者、意义的创造者。在实践上,研究者学习倾听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更全面系统地收集儿童的观点并赋权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开展。
目前,国内一些幼儿园结合本土文化,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马赛克方法,他们是如何从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学习过程等方面,用马赛克方法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的呢?
支持教师进行课程研发
深圳市第九幼儿园针对如何用马赛克方法支持开展项目化学习进行了探索。该园某班以“鸟”为主题,以问题线索为驱动,运用马赛克方法,滚动式推进开展了长达数月的项目化学习。在项目第一阶段,教师首先通过让儿童用彩泥手工做出自己的小鸟支持幼儿表达,并经过后续深入的访谈了解儿童的兴趣所在——哺育行为,明确项目进行方向。在捕捉到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后,教师退后、让权,让儿童掌握项目的走向。如在儿童会议中讨论“为小鸟遮风挡雨的方法”,通过走访调查与绘画记录了解“小鸟意外死亡的原因”,让儿童逐渐理解自然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马赛克方法也可以支持儿童成为课程资源的“最佳创生者”。如教师在观察到儿童对鸟爪的强烈兴趣后组织了户外观鸟活动,儿童可以自主选择或组合儿童摄影、观鸟记录单、自然笔记三种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最后使用“魔毯”工具进行班级分享。每个儿童都是一个课程资源“宝库”。马赛克方法通过一些视觉化、可视化的手段,让儿童在基于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将“惰性”的课程资源变得“可视化”“儿童化”,真正成为“儿童视角”下的课程资源,促进儿童在互相交流和群体互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
赋权儿童,落实儿童参与权
在提升园所环境与教育质量方面,马赛克方法的运用充分落实了儿童的参与权。深圳市第十二幼儿园在改造沙池活动区时,鼓励儿童参与设计与讨论环节,将决定权交给儿童,真正创造儿童喜欢的游戏场地。教师充分运用马赛克方法中观察、儿童摄影和图书制作、沙池之旅、地图制作、儿童访谈、家长访谈等方法,全面地收集儿童及成人对于沙池游戏的看法。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画笔、镜头描绘沙池的样子,与教师一起回顾、梳理对于沙池的观点、沙池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沙池材料改进的建议,并以自己的方式表征。最后,教师根据上述表征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并制定了“增减沙池内材料”及“改善功能区”的计划与措施,并在园长、家长的帮助下逐步实现。
广州市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则使用马赛克方法了解儿童对于该园“科学嘉年华”课程的想法并作相应调整。该园教师通过观察、访谈、儿童摄影、照片书制作、幼儿园之旅和幼儿园自创的“畅想”等方法收集儿童看法,之后与儿童一起回顾,对信息进行归纳、分析与整合,找到了各区域可调整的设施与活动内容。在调整前,幼儿园各个游戏区域是由教师设计的,大多是从功利角度出发。马赛克方法为教师展现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显著区别,让教师明白了儿童最大的需求是“好玩”,课程和活动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游戏的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参与权还给儿童,让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
帮助教师支持儿童个性化发展
深圳市莲花北幼儿园某班在举行“深南路”主题学习期间,一个男孩对地王大厦产生了兴趣。他本来对画画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是自从认识了地王大厦后,他每天都在美工区持续地绘画该建筑。一开始,男孩的画面很简单,只有一些由线条组成的歪歪扭扭的房子。后来,在教师的建议下,家长带着男孩多次参访地王大厦,男孩用自制记录表记下地王大厦的特征,他的画面也越来越形象、丰富。在该班,另一个孩子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制作的有关“深南路”的照片书后,男孩对深南路上的其他建筑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家长、同伴不断用材料、图片、语言来支持他的学习,甚至还将他的画挂在班里展示。更特别的是,幼儿园决定为这个男孩举办画展。男孩非常高兴,在为画展准备期间,他又从多个角度创作了深南路两旁的建筑和地图,还精心为园长和全园各个班级准备了画展邀请函。
从2月份开始,男孩共绘画了58幅深南路的建筑画。除此之外,他每天都会画一些自己生活中的事物,比如中午吃的饭。由此可见,男孩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绘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准确把握住男孩对某个建筑的兴趣,并以绘画为主要方式,以参访、地图制作、展览为辅助方式,在全班探索“深南路”的背景下,运用马赛克方法支持男孩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个性化学习。
让教师的专业决策看得见
教师既是儿童研究者也是教育者,借助马赛克方法,能够使他们的教育决策更多地吸收儿童的经验和想法,提升课程领导力。
北京市海淀区颐慧佳园幼儿园某班以角色区游戏为切入点,运用马赛克方法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生成了“颐慧旅行社”游戏。在游戏中,教师采用马赛克方法中的拍照工具,请幼儿拍摄自己喜欢的游戏。通过幼儿的作品,教师发现本班幼儿喜欢的是“真实可操作、结合生活实际、能够表达内心情感”的游戏活动,并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调整。
一天,小可带来了一张游乐场的地图彩页,这引发了大家的兴趣。教师及时捕捉到幼儿的兴趣,运用访谈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并支持幼儿开展“颐慧旅行社”游戏。幼儿自发制作“旅行线路地图”,组成“景点拍摄小组”。在制作地图的过程中,幼儿将自己在幼儿园中的经验与地图制作相联系;在选择拍摄景点时,幼儿选择他们认为“有趣”的地方作为景点。
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马赛克方法吸收儿童的经验和想法并作出专业决策,幼儿也在此过程中成为游戏的发起者、组织者、研究者、创造者,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
马赛克方法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一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更是一种儿童观的转变——这正是影响教育实践的起点。当代教育强调“儿童视角”“儿童权利”,强调儿童作为自身生活的专家有表达自己的权利,而马赛克方法恰恰为倾听儿童的多种声音提供了支持工具,为赋权儿童、保护儿童的参与权提供可能。(作者李敏谊、郭惟成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李峰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1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