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管好手机 收获专注和智慧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以手机管理撬动养成教育的探索

赵欣 张德宝    2021-08-16 10:56:36    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着力探索学生手机校园带用的系统化管理,形成了手机依规带用管理的局面,谱写了全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篇章。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全校学生的手机校园带用管理工作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管到什么程度?制定什么措施?如何制定措施?——

学校手机管理首先应凝聚共识

有一句话流传得非常广泛:“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智能手机。”近年来,因为手机使用不当,导致不少学生的视力和学业受到不良影响。我们对此深感忧虑,并在一系列会议上进行讨论,得到的共识是:目前最让老师感到头疼、家长感到揪心的是乱班、乱课、乱手机,以至于学校把“手机依规带用”确立为五大校园常规之首。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校园手机管理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手机校园带用应该管到什么程度、为此该制定什么措施、如何制定这些措施,如何与学生和家长达成高度共识并开展统一行动。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2018年暑期,学校德育干部团队更新教育理念,制定计划,出台措施,逐渐走上了一条教育引导学生成长、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手机管理之路。

当年9月,在初一年级家长大会上,就“您是否同意‘原则上不能带入学校、特殊情况需要审批、违规带用进行惩戒’等三个学生手机校园带用管理细则问题”现场征求家长意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讨论的三个问题逐渐变成了让带与不让带两个问题。该年级425名家长现场举手表决结果均为“不让带”。可见,家长对于手机管理问题不仅高度重视,而且与学校态度一致,甚至比学校态度更坚决。

此后,学校制定了《北京理工附中学生手机校园带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在给全体学生和家长进行解读后,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实施。在制定细则过程中,各校区分别召开了由班主任、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年级组长和学生发展中心全体人员参加的听证会,反映出了许多焦点问题:放学后、到家前,学生能否用电话手表?老师能否不用手机处理作业?学校能否加强手机过程管理,避免学生手机出现损坏?学校一一作了回应。考虑到部分学生和家长在一些时段确有进行联系的客观需要,在电话手表的智能性越来越强、禁止使用又没有其他更好替代手段的情况下,“对学生电话手表的校园带用管理完全等同于对手机的管理”的解决意见逐渐统一起来,并最终纳入了实施细则。

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禁了之——

手机管理细则制定要科学合理

学校自2018年开始在东校区进行手机管理的探索。多年来的实践反映出,学生手机校园带用问题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禁了之,而是要在满足全体学生普遍、真正需求的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求。

因此,在今年制定实施的细则中,学校加强了以下环节的管理:原则上讲,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等智能电子物品带入校园;具备携带手机入校资格学生的手机须以班为单位交至学生发展中心统一保管;加大学生手机校园违规带用的教育惩戒力度;由宿管老师对每天下午放学后、次日早晨上学前的住宿生手机加强过程管理;申请、审批、使用、管理等手机入校各环节行为主体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统一编制学生手机校园带用申请书、不带不用承诺书;学校各部门、各年级须与学生发展中心通力配合,共同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切实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确保学生在校期间与家长联系渠道畅通。

今年3月1日起,在三天的申请期限内,东校区初一至初三1200名学生共上交智能手机申请书91份、电话手表申请书108份。在手机校园带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学校统一管理和班级自主管理相结合,既发挥老师们的教育引领作用,又培养学生们的自主管理能力。随着手机智能服务柜的启用,逐渐形成了“学生自主存取—班级自主管理—学校宏观管控”的管理模式。

对申请、使用和收交工作实行闭环管理——

形成手机依规带用的良好风气

在学生手机校园带用系统化管理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校学生逐渐形成了手机依规带用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校园精神风貌。

2019年1月,我校金帆乐团赴日本东京参加第一届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艺术节比赛。由于以前每次组织学生外出,老师们都发现有学生在自由支配时间里打游戏,所以学校这次提出“搞一次不带手机的国际交流,来一场心驰神往的音乐对话”。学校之所以这样做,不仅因为老师、家长和学生团长的手机完全能够满足全团学生外出交流的手机使用需要,而且因为家长的关注点与学校的关注点高度一致。

2019年5月,学校700多名初二学生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参加为期6天的全市学农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全程不带手机。由于全体学生不带手机,每名学生白天上学农课、晚间上自习课都能够像平时在学校上课一样做到心无旁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远离手机的专心之美带来了列队往返的秩序之美、整洁干净的宿舍之美、安静有序的就餐之美、激情投入的学习之美、互谅互助的合作之美、知农爱农的创造之美,赢得了家长的赞美。

学校手机管理不实行“一刀切”,除了学生和家长可以填报学生手机校园带用申请书外,学科教师如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也可以填报申请书,经班主任、年级组长审核,报请学生发展中心审批,且对相关学生携带手机入校的申请、使用和收交工作实行全程闭环管理。如,在初一生物学实验课上学习“植物细胞”时使用手机辅助光学显微镜实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手机远了,距离近了!”几年来,这种切身感悟在学校师生内心深处升腾。孩子们远离了手机干扰,接近了现实中的你我他,更收获了专注、智慧和执着。上述种种探索,使得学校开展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更加回归本真,充满无穷魅力,鼓舞着我们深入践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定信心与坚强决心。(作者分别系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德育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15日第3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安徽发放1.3万余张职业培训券
下一篇:马赛克方法拼出儿童完整想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