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暑假校内托管服务的陆续开营,校园里又活跃起孩子们的身影。出人意料的是,被寄予厚望的暑托班却出现不同程度的“遇冷”现象。
北京十八中附小校长王志清向媒体介绍,十八中附小第一期目前托管了来自周边11所小学、不同年级的53名学生。十八中附小全校有700多名学生,两期托管总计只有3名学生来自该校。另据了解,海淀区一所小学二年级5个班中,有一个班级只有一人报托管班,另一个班级没有人报名。
学生暑期“看护难”是一个困扰众多家长的大问题,官方帮忙来带娃这样的美事,何以“叫好不叫座”?
原因或许并不复杂。一是政策出台比较晚,而且有点突然,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假期已经有了安排,再加上要将孩子送到其他学校托管,家长不放心。二则是目前的暑托班大多只是看管孩子写作业,既不教新知识,也缺乏丰富的文体活动,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放松与自由,也学不到什么新本领,一些有条件或者对孩子成长有差异化需求的家庭,当然会将孩子送往课外辅导班、培训机构等。
暑托班“遇冷”需要冷静看待。简而言之,暑期托管班只是给家长提供了一种选择,其起到的首先是基本的“兜底”看护的作用,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包办”孩子的假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在政策出台之初,不少教育界人士就纷纷预判暑托班的作用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讲,暑托班“遇冷”是正常状态,“火爆”才是不正常的。
暑托班“遇冷”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暑期托管的质量,尽可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对此,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在“以看护为主”的基础上,要开放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资源设施,合理提供一些游戏活动、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等服务。
在这方面,上海、广州等地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比如,在人员安排上,上海将大量学生志愿者和一些社会组织纳入,较好地解决了师资问题,也避免了一些老师的“暑期被取消”的担心。
又如,在托管服务的内容方面,广州越秀、番禺等区分为基础托管和素质拓展两大类。基础托管半天每人10元,素质托管收费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市场价格一半。基础托管由学校老师带班,学生自主作业、自主阅读,或安排综合实践、集体活动等。而素质拓展则开设了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内容的多种课程选择,除了学校老师之外,还选取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老师参与,吸纳了非遗传承人、大学生志愿者等参加。
当下,暑托班“遇冷”不必大惊小怪,但其所折射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正视。惟有用心用情,才能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过,暑托班办得再好,家长也不能“一托了之”。暑期是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好机会,家长应尽可能多抽调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度过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