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体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26日召开“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提案办理协商会,针对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近年来,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单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规范和指导高校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但同时,一些政协委员指出,从文件出台到落地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具体操作中的难点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师绩效评价制度设计上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对此,有关政协委员认为,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应该树立正确的导向,明确“评什么”。一方面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并注重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要着重考察高校教师在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开展的创新性工作,同时注重高校教师在传播社会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怎么评?在一些政协委员看来,推进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要遵循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全国政协委员管培俊认为,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时,要把握辩证思维。量化评价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急功近利。要注重科研成果和论文的质量水平和创新贡献。此外,也应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并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王涌天认为,对高校教师进行多元评价的前提是对高校进行多元评价。要鼓励高校坚持特色发展,形成更多小而精的专业,并带动更多专业顶尖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表示,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高校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并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学生;而不应该通过学生‘培养’自己,从而收获更多的‘帽子’。”
也有政协委员提出,在讨论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时,不应该忽略了“为何评”这一重要问题。
“建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要借此引导教师更好地潜心育人。在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时,要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的内生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孟洛明说。
部分政协委员也指出,评价结果的反馈要重视评价双方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结果反馈,更全面把握高校教师状况,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为教师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