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带领学校师生代表参观“精准扶贫 三湘巨变”湖南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展览内容引发大家深深的共鸣——“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是农大人的主战场”。这些年,泸溪的椪柑、古丈的毛尖、汝城的小黄姜……湖南省的特色扶贫产业都有湖南农大专家赋能的技术与知识。
湖南农业大学有袁隆平、官春云、邹学校、印遇龙、刘仲华5位农学院士。5位院士深耕于湖南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全体师生的敬重和热捧,被誉为舌尖上的“院士天团”。
“利用院士的模范引领作用,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中言传身教,突出了针对性,增强了吸引力,提高了实效性,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说,这是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要求、推进“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最好见证。
开学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9年9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进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会场,分享自己的学术人生。
“同学们,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希望你们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我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于你们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典礼上,袁隆平将“知识、汗水、灵感、机遇”8个字的人生体会送给全体新生。他说,“知识”就是力量,是创新的基础,同学们要打好基础,开阔视野,掌握最新发展动态;“汗水”就是要能吃苦,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识、经验、思索和追求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机遇”就是要做一名“有心人”,要学会用哲学思维看问题,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坚持做到这几点,才能突破障碍,实现梦想。
当天,袁隆平院士出席开学典礼引发全场轰动的照片和视频,被多个主流媒体发布,甚至还登上热搜。不少学生表示:“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这样的巨型粉丝见面会要多来几场。”
2019级生物技术专业2班学生唐沐阳是8027名新生中最幸运的那一位。作为新生代表,袁隆平院士亲手为他戴上了校徽。他说:“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要像袁院士一样为梦想而奋斗,为兴农报国而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当学生真正走近院士,了解到他们科技创新背后的故事,会在他们的感召之下投身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陈弘说,“让院士参加开学典礼、讲授开学第一课,可以帮助一年级新生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修业大学堂:坚定兴农报国理想
2015年4月23日,湖南农业大学“修业大学堂”活动正式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担任首期学术讲座的主讲嘉宾,作了主题为《科研与教学漫谈》的讲座。
官春云院士从油菜冬发研究、油菜光温生态研究等8个方面介绍他和团队的科研工作,并结合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改革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要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与国家民族的事业和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宏大的奋斗目标,才有永恒的动力,才不会受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和干扰,才经得起失败和挫折。”讲座上,官春云对现场学生说。
谈及教师教学和科研,官春云说:“教师教学要有奉献精神,热爱学生,除了教好课之外,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科研要有创新精神,科研工作目标要新,方法要稳。”
“修业大学堂”旨在弘扬湖南农业大学的学术精神,传播学术文化,以校学术委员会为主体开展专题讲座。主讲者既可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治学经验、为人处世,传经授道;也可针对自身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授业解惑。校学术委员会每位委员在任期内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讲座。
“修业大学堂”以“半月讲”的形式开展,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开放。至今已经开展了60余场,场场爆满。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健说:“袁隆平、官春云等院士身上既有强烈的科学家精神和使命意识,也有浓浓的‘三农’情怀。学校把他们的故事写进教材、引入讲堂,不仅对我们的学生,更对我们的青年教师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
2018届法学专业毕业的陈鸿鸣是一名选调生,在湖南慈利县委组织部驻江垭镇双湖村党支部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2020年,他经历了“抗击疫情”和“决胜脱贫攻坚”两场大考。“虽然我学的不是涉农专业,但是我热爱农村的土地,我想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初心,将自己的青春汗水挥洒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扛起我们年青一代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陈鸿鸣说。
田间大课堂:把专业知识带到农田里
2020年春天,疫情使得人们有更多时间待在家中,延缓了各地开工的步伐,也给春耕生产带来了压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湖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一直忙碌着。
2020年2月初,湖南省组织专家研究疫情发生之后全省蔬菜生产的应对措施。由于当时不能线下开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带领科研团队进行“云讨论”,经过仔细研究、反复修改,最终提交了一份《新冠肺炎疫情下湖南省“菜篮子”保供生产技术措施》。这份指南对于疫情下稳定“菜篮子”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都提前作了分析应对。
年过八旬的官春云院士也闲不住。每年春季都要亲自下田,在湖南农业大学油料作物研究所的示范基地里观察油菜生长情况。2020年3月,他因病住院,便在病床上“在线答疑”。
除了指导茶农开展生产,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还化身“网络主播”。在湖南古丈县的春茶开园仪式上,他穿着雨衣站在茶园里,为观众介绍“古丈毛尖”的采摘标准和制作流程。几天后,他又来到福建福鼎市赤溪村,与当地签署了科技扶贫合作项目。
学校开学时间延迟,湖南农业大学学生也加入助力“春耕生产”的志愿服务当中。生态学博士赵文力发动湖南农业大学留在湖南衡东县过年的学生,组建了一支133人的“田间志愿服务队”,为当地农户开设“田间大课堂”,助力春耕生产。“衡东是我的家乡,我有责任和义务反哺家乡。”赵文力说。
湖南农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李姣介绍,针对大多数学生在家学习的情况,湖南农业大学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共组建84支院级团队、189支小分队,近5200名学生开展实践活动4180余场次,通过在“田间大课堂”的实践,把专业知识带到农田里,帮助农户们解决实际问题。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担当。”2019级应用化学3班的黄晨说,“这份担当是我们在课堂里的认真学习,是我们在实验室中的刻苦钻研,是我们在田径场上的奋力奔跑,更是我们在田野中的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