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是国际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激励学生学习。
在课堂上,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做出“很好、你很棒、你最近进步很大”这样的评价。有时也会听到“你最近的发音好了很多,你的努力有效果了,加油吧”。这两种评价,哪一种好呢?当然是第二种。第一种评价语言单一,意义模糊,学生不知道自己哪方面进步大,是无效的评价;而第二种评价不但表明老师注意到了学生在语音方面的进步,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进步是努力的成果,很好地起到了发现问题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那么,如何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在笔者看来,可以采用越来越受教育界重视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可分为对学生口语和书面语产出的即时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两种主要形式。
有效的即时评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有效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肯定或者夸奖,而应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应该与中文学习者的年龄、个性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当时的情形有机地结合。比如,在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让俄罗斯学生读“ying”,学生读为“yin-g”。老师A表情平淡地摇着头说“不对,应该是‘ying’”。老师B面带笑容地说:“很好,你注意到了最后的‘g’,并且读出来了,值得表扬,不过在汉语中‘n’和‘g’在一起的时候读[?],就像手和胳膊一样,是不能分开的。”老师A的评价只是让学生知道了“ying”的正确读音,使学生“知其然”,而老师B的评价不但让学生明白了正确的读音,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再举一例。老师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吃什么。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牛肉面,因为牛肉面又便宜又好吃。”老师评价说:“你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还说出了为什么喜欢,并且还用了刚学的语法‘又……又……’,给你点赞!”这样的评价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当时的情形密切结合,是有效的即时评价。
课堂上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学习者在中文学习方面的不足,建议学习者改正,并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诊断性评价可以采用课堂提问、聊天、较为正式的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学完了声母之后,为了检验学生对送气音(p、t、k、q、ch、c)和不送气音(b、d、g、j、zh、z)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课堂上让学生朗读送气音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与学生聊天,引导他们说出声母为送气音的词或句子来检验;还可以采用听音节填声母的方式来展开诊断性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在课堂上采用形成性评价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要语言丰富准确。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但是如果一节课上所有的评价都是“不错、很棒”一类的表扬,就会使课堂变得无趣而且无效。老师应该勤于思考,多给学生有效评语。
其次,要突出过程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尽可能多说一些对过程的鼓励,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例如:老师可以多鼓励学生“你的发音比昨天好多了”“你现在说得比以前更流利了”……这样的评价才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继续地、投入地去学习的作用。
最后,要关注个体差异。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掌握评价的方式、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个体差异”,要给不同类别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让他们在中文学习中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同时,对成人和儿童的评价也是有差别的,尤其是对儿童,除了语言上的评价,还可以配以表情、手势、实物等奖励,以吸引其注意力。
综上所述,国际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常常要因人、因时、因地、因情、因景而有所变化,以提高教学效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