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考改革把体育与语、数、英并列,按100分计入升学总分,除了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从探索试验到大面积推广再到取得社会认同40余年积累形成的良好基础外,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符合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正确走向。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再次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二,这是改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富有针对性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30年来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发展并不同步,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健康指标等多方面存在问题,有些还十分严重。在人的发展中身体健康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前提,其他所有的发展都依赖于此。因此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引导性政策,甚至强制性要求。
其三,这与“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对体育课程安排是一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中,在总课时内,语文课时比例排在了第一位,数学课时比例位列第二,体育课时比例列第三位。如果加上高中阶段216个体育课时、大学阶段144个体育课时,我们国家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14年体育课时达到1312—1407课时。由此可见我国教育对体育课程和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视。因此,把体育与语、数、英并列为主科,让体育从边缘化回归教育主阵地,是科学、理性、客观的选择。
其四,这是发挥体育的独特育人功能、营造健康文明社会风尚的重要契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的“体”,不仅仅是使青少年学生体魄强健,更应使青少年学生人格健全。而过去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改善学生群体的生物性指标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近几年学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明确,即通过体育学习,让学生掌握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情感与品格,简言之即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其中体育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而这正是体育带给青少年学生独特的、其他文化课难以给予的东西,这些参与、体验、习得、形成的优秀品质对青少年学生一生的发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这种认识和观念逐步为社会大众认同、接受的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体育中考改革是在40余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顺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和趋势的必然结果。全国各地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应有的育人功能,学校体育也必将从原来的边缘化地位逐步回归教育的主阵地。(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原处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8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