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公布。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对比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的相关数据,这是平均家庭户规模首次跌破3人。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看来,三口之家是家庭最基本、最简单的形态。2.62这一数据则打破了人们对三口之家是家庭最小单元的想象,具有转折性意义。
不过,宋健也提醒:“从统计学来看,平均值可能会掩盖真相,无法很好地显示出差异性。”她举例说,如平均值可能会“抹平”家庭形态的多样化,无法体现出当前一人户、二人户、多人户并存交织的状况。
尽管平均值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宋健表示,与历次普查数据相比,此次数据反映了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减加剧的态势。
从四世同堂到一家三口,再到二人户增多,家庭户规模的缩小,意味着家庭结构向小型化转变。在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杨春华看来,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由家庭成员分担完成的家务工作,会更多地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机构,“家庭的服务需求会更加专业化、细致化和多元化”。
在这些服务需求中,围绕儿童照护的需求将更为突出。
杨春华表示,长期以来,公立幼儿园数量与有入托需求儿童数量之间存在失衡,托幼设施运营时间与家长工作时间存在冲突。而随着平均家庭户规模的进一步缩小,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之间的角色冲突更为凸显。家庭对公共教育服务的规模、质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托幼机构运营时间的灵活性、完善课后照料服务等,加大对儿童照护给予的辅助帮助和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杨春华建议。
从更长时间看,除1953年至1964年平均家庭户规模由于生育增加有所上升外,其余时间都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下降不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规模缩小,更多与家庭分散相关。”宋健分析道。
就教育而言,这种家庭分散折射出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普遍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从城市尤其是北京等一线城市来看,宋健表示,不少家庭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会形成家庭成员居住的分散化,即因教育导致的市内人户分离。此外,由于教育资源、就业机会等呈现出的区域性分隔,外出求学、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追求更好就业机会等因素,不仅导致人口与家庭成员不再一起居住,还带来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等问题。
至于未来家庭户规模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专家表示,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并不容易作出判断。“随着适龄生育女性人口的减少、生育观念的改变,生育率可能持续走低,孩子人数的减少将使学校在招生规模、办学管理等方面受到影响。未来学校可能出现关停并转现象,加剧学校在办学层面的竞争。”杨春华说。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出生人口的回升。在5月11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二孩’政策带来的出生人口增加,对家庭户规模应该有提升作用。”在数据公布前,宋健曾猜测,家庭户规模应当与2010年、2015年大体相当。“但从数据来看,这种拉力没有抵消人口迁移流动带来的影响。”
“当下,主要是人口迁移流动带来了家庭分散。这种分散而非团聚,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宋健说,“我们要‘保卫家庭’。”
作为推动人口频繁流动的重要因素,宋健建议,教育要努力实现进一步的优质均衡化,尤其是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之间的均衡化,使得无论是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能享有优质教育,“特别是帮助人们不用通过迁移流动,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