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芯片学院”剑指何方

记者 高毅哲    2021-04-23 12:14:17    中国教育报

4月22日,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的清华大学发布重磅消息:该校正式成立集成电路学院,致力于破解“卡脖子”难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网友纷纷表示,“芯片学院”来了,对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充满期待。

特色鲜明:“交叉”打头

今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成为该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集成电路具有很强的多学科交叉特性,高端芯片更是多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工程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晶。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将体现鲜明的交叉学科特色。

“集成电路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学院将探索‘1+N’联合机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华强表示。

其中,“1”是指集成电路学院,“N”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将在教师聘用机制、有组织科研等方面积极创新,与相关院系设立交叉研究中心。

在4月22日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仪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主任郝跃表示:“基金委于2020年底成立交叉科学部,就是要解决重大交叉科学问题,探索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希望集成电路学院未来在加速科技创新、推动学科交叉、培养一流人才等方面做出更大成绩。”

记者了解到,在人才培养方面,集成电路学院将完善本硕博贯通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连通材料、装备到芯片系统的垂直知识链,重塑集成电路课程体系。其中,在本科生培养层面,将采用书院培养与大类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坚持宽口径、厚基础。

产教携手:深度融合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高度面向产业和市场。记者注意到,在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仪式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在相关方面对集成电路学院提出要求、寄望。

陈旭要求,集成电路学院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邱勇指出,集成电路学院要“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引领产业跃升的关键技术”。王志军则希望集成电路学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

吴华强特别介绍了学院的产教融合思路:“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将突出产教融合,与产业链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集成电路产业输送紧缺高层次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仪式上,国内芯片行业的领军企业中芯国际派出资深副总裁张昕出席。

张昕本人即是清华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毕业生,曾在2019年参加清华校友集成电路论坛。他表示,要维护一个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制造厂,需要至少三代技术节点、近1000种产品,仅工程师就需要大概2000名。

张昕在仪式上说,集成电路领域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磨难和考验,也有着前所未有的前景和光明”。

铸就重器:底蕴深厚

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网友多用“重磅”“提气”等词,表达对清华此举的期望。

舆论的期待,与清华在相关领域雄厚的积累与实力有关。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科可以追溯到1956年设立半导体专业,在集成电路领域已培养本科生4000人以上,硕士生3000人以上,博士生500人以上。2016年至2020年,超过七成的毕业生进入集成电路产业和科研一线。2020年10月,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通过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

作为交叉学科的典型代表,集成电路相关的学科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等。在这几个学科中,清华在国内高校中均具备明显优势。

据悉,为充分发挥清华的相关学科优势,在师资团队方面,集成电路学院将通过兼聘、双聘等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在科学研究上,集成电路学院将布局纳电子科学、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与电子设计自动化、集成电路专用材料等研究方向,实现集成电路学科新突破。

陈旭表示,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彰显了清华坚持国家至上、矢志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对大学来说,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树立主动请缨、铸就大国重器的雄心壮志,就是要增强追求卓越、打造强国之‘芯’的使命担当。”邱勇说。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23日第3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犹第五小学“红色年华,美·好悦读”校园读书节启动
下一篇:培训几小时就成了“资深老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